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闽南童年》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54、蜂巢山

“蜂巢山路”尾部有一个不大起眼的巷口,直通“大学路菜市”,在这条弯曲折曲的长巷里可谓“藏龙卧虎”,各种价廉物美的闽南典范小菜一摊连着一摊,从酸菜到海蜊干,从碗糕到“帕米尔”,应有尽有,但是家庭妇女的最爱。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7、八十年代,“蜂巢山路”上最有影响的是“渔民俱乐部”,周边乃至厦大一带的住民,都对这家放电影的俱乐部趋之若鹜,新中国最后40年的统统国产或入口的影片几近都在这里放映过。不过跟着电视特别是彩电的提高,影院大受影响,渔民俱乐部更是首当其冲,固然它曾经与鼎新开放初期崛起的“海味大厦”和“鹭台宾馆”并肩成为“蜂巢山路”上的三大修建,但终究还是淡出汗青的舞台,被拆得不知所终。1978-1982年我在厦大外文系读书时,常常和夏军、曾雁划一学溜去该俱乐部看特别期间后的“复映片”,还写了一篇《渔民俱乐部》的散文。本世纪初年,上海出版了一部分量很重的纪实文学《他们的光阴》,深思共和国残暴的政治活动,一版再版,作者彭小莲是“胡风分子”――彭柏山的女儿,该书援引了我的这篇散文中关于彭柏山在渔民俱乐部看电影的两段细节描述。我现在手头的这部《他们的光阴》就是彭小莲签赠的。流浪厦大的作家彭柏山1962年曾经在这里摸黑看了一部他爱人朱微明翻译的苏联故事片,“渔民俱乐部”是以永久留在了《他们的光阴》里。

不过儿时蜂巢山劈出的沙石路是厦大前去厦门郊区的必经之路,上坡下坡相称峻峭,人力三轮车是首要交通东西之一,上坡时三轮车夫非常吃力,父母亲都要我们一起下车步行,比及了坡顶才再乘坐。固然半个世纪来几经修削,改沙路为柏油,坡度大减,但那坡的感受还是存在。

从厦大解缆,颠末蜂巢山那段坡地,随即就有一个条岔道拐到厦港去,这条路不知甚么时候取了大名,叫“蜂巢山路”。此路相同了思明南路和厥后修建的大学路,三条路构成了一个“工”字,当然这个“工”字形状上是相称的变形,两横很长,神龙不见首尾,中间的一竖就是“蜂巢山路”,直十足三百米的架式,这能够是厦门最短的一条有大名的路,也能够是鹭岛最有滋味的一条“山路”:

蜂巢山路尾本来有好几家茶叶小店,现在大多改换运营,或油条炸枣,或蜜饯甜食,只要一家“杰锐茗茶”幸存,我出来看望时吓了一跳,内里竟然有店东和我的大幅彩色照片,我想起来了,约莫在5年前,我应邀担负“厦门茶艺蜜斯大赛”的评委,店东也参赛并入围,不管是合影还是照片的吊挂,当时都征得了我的同意,感谢店东高看,但愿这萍水相逢的茶缘,能给小店带来好运……

两说仿佛都不大靠谱,五老峰连同蜂巢山一带都是我儿时撒泼的地处,当时土蜂和马蜂等野蜂都可贵一见,更无半点蜜蜂的踪迹,以是本人小小年纪就对蜂巢山名不副实很有定见。别的说山上巨石酷似蜂巢也是扯淡,野蜂的巢穴随凭借的地处而建,奇形怪状,哪有甚么牢固的形状。

蜂巢山海拔独一60米。厦门处所志书《鹭江志》记录:“蜂巢山,去城南三里,高悬如蜂巢。”山名的由来讲法有二:一说山上起初野花各处,招引成群的蜜蜂在这里筑巢繁衍;另说山颠原有一块巨石,形状酷肖蜂巢而得名。

路腰一株盘根错节的老榕树下,成了沙坡尾一带的白叟们泡茶休闲的好去处,贫民富人一盘棋,其乐融融;常常落日西下,蜂巢山路变身成为连缀全街的地摊夜市,小贩小商云集一起,浓浓的人道化如化开的彩墨……

“蜂巢山路”,厦门最有滋味的“短路”,呵呵,老夫不经意间把“短路”一词规复成了它的“原生态”。

能够是因为特别的地理位置,一半洋楼一半旧屋的“蜂巢山路”绿树成荫,冬暖夏凉,人气实足:路边的小吃店、面包店、杂货店一家连着一家,白日黑夜买卖都很昌隆,特别是“厦港卤味”大名鼎鼎,口碑不错的贩子名牌,那令人垂涎的卤汁胜利地从这里飘香岛城街巷。

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