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之进宫(三)
冯少君立即道:“好儿才八岁,等及笄了再论婚事。”
天生的宏亮声音,想改也改不了。这一张口,声音清脆,中气实足。
庆安帝内心有些遗憾,温声说道:“你们几个既进宫做了太孙伴读,今后就随太孙一同住在东宫里。上书房里的几位太傅,皆是大儒,教诲骑射技艺的武徒弟,也皆是当世妙手。你们用心向学,定会有收成。”
庆安帝再不舍,也不便再留几个少年了,转头叮咛王公公:“你代朕送他们去上书房,叮嘱几位太傅,要好生教诲他们几个。今后每旬,朕都要考他们几个的课业。”
庆安帝又按着少年的春秋序齿挨次,一个个扣问了几句,皆是春秋爱好之类。到最后,才轮到沈旭。
此时,冯少君正和童氏雷小雪在绸缎庄里。
这些年日子过得何其顺心。
如许算来,沈家孙辈共有十个,小子有七个,女人只要三个。且有一个远在江南,然后就是沈妙沈好了。
童氏轻声笑道:“儿子一日日长大,整日在外当差,想见一面都不是易事。还是女人好,整日伴在身边。”
妯娌三个结伴出行,来了都城最闻名的绸缎庄,在雅间里喝着清茶,悠然闲话。沈妙和沈好姐妹两个,已经兴趣勃勃地去看衣料了。
雷小雪笑着调侃:“方家三郎四郎,崔家三郎,另有将军坊里那堆毛头小子,瞄着好儿的可多的很。你得将好儿看紧了,别让臭小子早早拱走了。”
冯少君挑眉一笑:“谁敢来爬我家墙头,我打断他的腿。”
雷小雪却欣然地叹了口气:“生女儿也有一桩不好。女儿越大越敬爱,越遭臭小子惦记。”
方家大郎和她青梅竹马,早已被默许为是一对。李氏话里话外都想早些定下婚事,说到底,还是方大郎催得急。
冯少君扑哧一声乐了。
沈家妯娌四个,当属在江南的大嫂肚子最争气,这些年接连不竭地生孩子,现在已是三子一女了。
雷小雪当年嫁给沈嘉,是绝对的下嫁。
一众少年施礼辞职后,跟着王公公拜别。
朱栋见沈旭这般坦白敬爱,也笑了起来:“说得好。今后在东宫里住着,衣食吃住都不必操心,好好读书习武便是。”
如许的少年郎,谁能不爱好?
童氏也掩嘴笑了起来。
沈旭利落地应了一声是。
庆安帝这几个月加起来,也没本日笑很多。
……
冯少君笑着接过话茬:“喜好女儿,今后再生一个。”
沈旭挺直胸膛:“是。”
“当日我晓得本身有喜的时候,只盼着生个女儿才好。可惜又是个小子。”
庆安帝被逗得哈哈大笑。
庆安帝已经极力驯良。
沈祐一出世,就“无父无母”。纵有二叔婶娘心疼,却也代替不了爹娘。以是,沈祐才日渐养出了冷酷又少言的脾气。沈祐在他身边当差数年,笑过的次数屈指可数。
也怪不得方大郎内心不结壮。崔大郎早就冷静让步,可将军坊里的少年郎实在很多,悄悄恋慕沈妙的,一抓一大把。他从客岁进了虎帐后,就死皮赖脸地催着李氏提亲。李氏实在禁不住儿子恳求,暗里和雷小雪也提过两回了。
“如何?你对方大郎不对劲么?”冯少君笑着打趣:“莫非还想另挑一个姑爷?”
何如他天生严厉冷凝,即位数年,皇权在握,便是决计收敛,赫赫天威也不自发地透暴露了几分。
退一步,就算是当年他认下沈祐,将沈祐抱回燕王府。以沈祐难堪的出身,只怕还不及在沈家长大……
众少年齐声应是。
沈妙本年十三岁,另有两年才及笄。
几个少年郎肉眼可见地拘束起来。
雷小雪一脸痛心疾首的模样,再次逗乐了冯少君和童氏。
得,长了一张嘴,专会讽刺别人,一说到本身闺女了,还不是一样?
沈旭也不再昂首偷看了。
沈旭和亲爹全然分歧。自小就有爹娘心疼,无忧无虑快欢愉活地长大。脾气开阔坦白,悲观且爱笑。沈祐幼年时的遗憾,都在沈旭的身上补足了。
庆安帝又是一笑:“你被选作太孙伴读,要分开边城。你爹是不是舍不得你?”
王公公忙应了一声是。
到了沈妙这儿,雷小雪毫无攀附高门的心机……当然了,方家也是世袭的锦衣卫,家世毫不算低。方鹏这几年宦途也算平顺,现在是正四品的武将。
“你就是沈旭?”庆安帝目中不自发地闪起笑意,声音愈发暖和。
这年代,多子多福。不拘后代,孩子越多越好。
沈旭不觉得意,挺直腰杆应道:“男人汉大丈夫,总有离家奔出息的一天。总不能为这点小事哭鼻子抹眼泪。”
雷小雪:“……”
就听沈旭答道:“当日我爹接到太子殿下的信后,立即回家,和我娘商讨。我爹确切舍不得我来都城,不过,我爹得听我娘的。我娘点了头,我也乐意,我爹只得同意了。”
王公公看在眼里,内心悄悄唏嘘。沈祐还真是简在帝心,这都分开都城快九年了,皇上还这般惦记。
雷小雪想了想,也笑了:“方大郎是我看着长大的,模样生得俊,习武勤恳,品性端方,对妙儿也非常上心,没甚么不好。我就是舍不得闺女早早出嫁。便是定了婚事,也很多留两年再嫁人。”
扎心了!方大郎阿谁臭小子,闲着无事就爱爬墙头,偷偷溜过来。
最好的是,沈妙嫁给方大郎,婆家就在隔壁。今后想见女儿,抬抬腿就到了。的确再好不过。
庆安帝目送沈旭的身影拜别,目中闪过笑意。很快,这抹笑意,又悄悄隐没。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心伤。
雷小雪就是内心舍不得女儿,风俗性地嘀咕方大郎几句罢了,然后又张口问冯少君:“好儿的婚事,你是如何筹算的?”
庆安帝哑然发笑:“这么说来,你是情愿进宫做伴读了。今后得长住宫中,长年见不到你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