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归京
崔宅里的厨子,厨艺颇佳,很快做了一桌甘旨好菜。不过,诺大的桌边只两小我,实在有些冷僻。
一众亲卫,有半数跟着进宫,另一半押着马知府和李三去刑部大牢。
更首要的是,说不定甚么时候就有差事来了,她若在沈家,多有不便。
冯夫人绷着一张脸,亲身前来。随冯夫人一同来的,另有周氏姚氏,冯少兰冯少竹冯少菊也一并来了。
大冯氏这些日子忧心忡忡,茶饭不思,清减蕉萃了很多。见了冯少君,大冯氏眼圈顿时一红,紧紧握住冯少君的手:“少君,苦了你了。”
“冯少君!你别忘了,你是冯家的三女人!你要出府另住,我这个伯祖母,冷静忍了。你想做甚么特别的事,我果断不允!”
来的时候,乘了三艘船。回程变成了五艘。
燕王目光一闪,和众臣一一酬酢。到了袁大将军这里,燕王拱手,恭敬地喊了一声“岳父”。
大冯氏对冯少君说道:“少君,崔家公子也回平江府了。这么大的宅子,只你一小我住,实在有些空荡冷僻。你随我去沈家住些日子吧!”
大冯氏听闻沈祐还不能下榻,又哭了一场:“这都一个多月了,四郎还不能下榻。可见伤势沉重。”
冯少君轻声道:“姑母,我人辛苦些,能够亲目睹到祐表哥,内心一点都不苦。”
袁大将军拱手行礼:“殿下。”
大冯氏欣然应下。
沈祐和冯少君是未婚伉俪,崔家也是本身人,不必外道。
冯少君笑道:“姑母留下吃了晚餐再回吧!”
冯少君立即起家出去相迎。
冯少君听着大冯氏干脆,内心悄悄为沈祐光荣。
冯夫人:“……”
袁大将军年过七旬,发须全白,却精力矍铄目光锋利。腰杆笔挺,如一柄标枪。一派老当益壮的精干。
大冯氏见冯少君态度果断,只得作罢。
这对翁婿,各自施礼,倒也风趣。
本来十几日的路程,第旬日就到了都城船埠。
冯夫人声色俱厉,如同一锅沸腾的热水,溅出一滴来都带着烫人的热气。
吉利端了热腾腾的饭菜来。冯少君快速填饱肚子,长长松了口气:“此次回京,可得好生歇几日。”
沿途不断,日夜兼程,直奔都城。
王阁老和刑部尚书都来了,另有袁大将军领着几位武将前来。
不知是成心还是偶然。前来迎燕王的,都是和燕王来往密切的官员。诸如吴阁老等人,一个都没来。
吉利心疼主子,叹了一声道:“是该好好歇一歇。这一个月,倒有近二旬日都在船上。在平江府那段光阴,蜜斯也没消停。”
冯少君想温馨度日,明显是个期望。
隔日一早,冯少君坐上船,随燕王一行人回京。
一个十几岁的柔弱少女,为了未婚夫婿千里驰驱,不辞劳苦。这份情义,实在令人动听动容。
大冯氏将冯少君搂进怀里,哽咽不已:“好孩子,四郎有你如许的未婚妻,真是四郎的福分。”
冯少君直言推让:“我来回乘船近二旬日,很有些倦怠,想在闺中悄悄待着。多谢姑母的美意了。”
王阁老笑道:“皇上得知殿下返来,正翘首以盼。请殿下立即进宫觐见!”
这一觉,直睡到下午才醒。
隔日一早,冯家又来人了。
燕王对这位岳父,一向非常恭敬。
马知府和李三,被伶仃关在一艘穿上,重兵看管。冯少君领着郑妈妈吉利,坐了最后一艘船。
姑侄两个闲话了小半日,直至傍晚。
你喊你的岳父,我喊我的殿下。
是姑母大冯氏来了。
冯少君耐烦地等世人都走了,才下了船,赁了马车,回了崔宅。
六双眼睛,齐齐盯着冯少君。仿佛冯少君生出了三头六臂似的。
朝廷早得了动静,派了重臣前来相迎。
……
冯少君拉着大冯氏的手,坐在椅子上,轻声慢语,提及了此行颠末。当然,有些不该提不能说的,一大要去不提就是了。
冯夫人按例没有好神采,冷冷说道:“崔公子俄然离京,连个号召都没打,这也就罢了。毕竟只是姻亲,尽不尽礼数,我们冯家也管不着。你一个十几岁的闺中少女,如何能一声不吭就跑回平江府?”
冯少君神采如常,微浅笑道:“伯祖母,你们如许看我做甚么?”
“姑母别哭了。”冯少君用帕子为大冯氏擦拭眼泪,柔声安抚道:“祐表哥伤势虽重,却无大碍,渐渐将养,便能规复如初。”
袁大将军自六旬后,便告老回京。现在并未领甚么实际差事,在武将中却有极高的声望,在隆安帝面前也很有分量。
灭门一案已经告终。接下来的对弈搏力,是燕王和几位皇子另有隆安帝的事,和她没甚么干系。
燕王笑着应下,上了马车,直奔宫廷。
……
大冯氏情感冲动,哭了半晌,才渐渐安静。
冯少君不紧不慢地说道:“我本日才晓得,伯祖母对冯家的名声看得那么重。既如此,当日秦王妃逼着我进秦王府的时候,伯祖母为何不去和秦王妃据理力图?”
沈家再好,毕竟不是本身家,在别人府上做客,不免有些拘束。
大冯氏点点头,又细细问起了沈祐的身材景象。另有沈嘉,也是自小娇生惯养着长大的,那里服侍过病人,也不知如何笨手笨脚呢!
坐了旬日的船,非常倦怠。回了宅子后,丫环们自去安设不提,冯少君头一沾枕头,便沉沉入眠。
“万一如果途中遇了水匪,或是出了甚么事,你悔怨也来不及。另有我们冯家长幼,也要一并跟着丢人出丑。”
“他住在崔园里养伤,有柳太医经心顾问,有嘉表哥照顾伴随,还要我外祖母和表哥他们,不会有事的。”
正低声说着话,郑妈妈来禀报:“蜜斯,沈家来人了。”
这倒也是。
沈祐父母亲缘陋劣,沈茂和大冯氏对他倒是极好的。比起那些苛待侄儿淹没产业的,不知强了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