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燕王(一)
杨公公服侍主子进了书房阁房,目光一扫,几个内侍都退了出去。
现在,还是一样靠近。可少君表妹多了很多暗淡隐蔽的心机。连他这个表哥,也看不出她在想甚么。
这一场酒宴,将近子时才散。
“殿下今晚可要回内院?”杨公公服侍主子穿上中衣,一边殷勤扣问。
这几日,崔元翰一向在忙宅子过户办户籍之类的琐事。他自少就帮着打理家业,比浑厚的亲爹夺目无能很多。
回平江府崔家去。
之前表兄妹两个非常靠近,无话不说。
燕王说到做到。袁氏嫁进燕王府十八年,燕王府的内宅里,只要燕王妃,没有侧妃,也没甚么美妾通房。
这话说的,多么霸气!
没曾想,年青的燕王殿下去了一趟袁家,偶遇娇弱不堪衣的袁家女人,一见倾慕之下,诚哀告娶。
想想冯侍郎见到信后憋闷愤怒的模样,冯少君表情格外镇静。
方方面面都想到了。
燕王本年三十八岁,合法盛年,边幅漂亮。因长年练武骑射,身材健壮,肩宽腿长,涓滴不输少年郎。
袁大将军对燕王这个半子,愈发对劲。本来不肯被牵涉进立储一事的袁大将军,这几年大力支撑燕王,和燕王殿下对燕王妃数年如一日的密意厚意不无干系。
崔元翰笑了一回,又忧心起来:“宅子备好了,你要如何搬出冯府?冯老爷冯夫人都是极要颜面的人,只怕不会应允。”
燕王说睡在书房,那就是纯真睡觉。
“另有,宅子那么大,我想着,将内宅里的院子封一半,残剩的处所,你一小我带十几个丫环仆妇也充足住了……”
袁大将军心疼爱女,本来底子不想让女儿嫁人服侍公婆相夫教子。筹算将女儿一辈子养在闺阁里。
燕王酒量颇豪,固然喝了很多酒,却未喝醉。在杨公公的服侍下,在热水池中沐浴,洗净一身的酒气。
冯少君扑哧一声笑了起来:“表哥这记性也太好了。小时候说过的话还记取。”
熟谙燕王殿下的人都晓得,杨公公极受燕王殿下信赖。燕王殿下身边不太见光的差事,多是杨公公办的。
这个边幅阴柔声音尖细面白不必的内侍,实在心黑手狠,手中不知多少性命。
“宅子过户一事,办得非常顺利。本来估计一个月,现在看来,二十天就能办好。”
崔元翰看着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妹,忽地叹了一声:“表妹,我总感觉,进了都城以后,你就变了。”
崔元翰挑眉一笑:“要表哥是做甚么用的?这点小事都办不好,我另有甚么脸来见你。”
堂堂皇子,肯立如许的誓词,袁家高低纷繁动容。就连铁石心肠的袁大将军,也被半子的诚意打动了。
燕王妃袁氏出身将门,和将门虎女四个字却没甚么干系。相反,燕王妃自小体弱,有亲爹亲娘和五个兄长娇宠着,更是娇弱。
不过,这只是传闻。没人见过杨公公脱手。也有人说,这都是杨公公自抬身价,用心吹嘘出来的。
并且,有人暗中传闻,杨公公技艺极高。燕王殿下的亲兵统领廖将军,也不是杨公公敌手。
书房里服侍的,要么是内侍,要么是锦衣卫亲兵,连个年青貌美的宫人都没有。甚么“红袖添香”,完整不存在。
杨公公身为燕王殿下的贴身内侍总管,弯着腰在一旁服侍。不时为燕王殿下斟酒。
冯少君轻描淡写地说道:“我自有体例让他们点头。”
得,这是不会说了。
坐在宴席上的官员们,却没人敢小瞧这个低头哈腰一脸陪笑的杨公公。
当年袁氏怀着身孕,主动要为燕王纳妾,燕王都不肯,生生忍了一年多没近女色。
这是冯少君八九岁的时候,和崔元翰活力斗口时说过的话。崔元翰此时说出来,是成心打趣。
刑部尚书忙笑着接了酒杯:“有劳杨公公了。”
杨公公笑着为刑部尚书斟酒。
迎娶燕王妃那一日,燕王当着袁家世人的面下跪发誓,一辈子只要袁氏一人,毫不纳侧妃。
冯少君轻巧地扯开话题:“等宅子购置好当,我搬进宅子里,表哥就回平江府吧!”
燕王也是个犟脾气,袁大将军不准婚,他就一向不肯结婚。整整等了三年,直至隆安帝看不下去,直接下旨赐婚。
袁大将军不情不肯地接了圣旨。
燕王府里,燕王殿下设了酒宴。
不管如何,没人情愿招惹杨公公就是了。
前来赴宴的,除了刑部官员,另有一些文武官员。这些官员,大多常日和燕王殿下来往密切。
别再来都城了。
“王妃夙来浅眠,这个时候已经睡下了。”燕王随口道:“本王不去内院了,免得扰了王妃。今晚就在书房歇下。”
崔元翰看着冯少君含笑的眉眼,想说甚么,又咽下了,随口应道:“好。”
冯少君看着崔元翰眼中的失落,有些歉然。不过,她要做的事过分伤害。还是别将表哥连累出去为好。
……
她迈着轻巧的法度,去见表哥崔元翰。
燕王殿下喝的鼓起,偶尔也会让杨公公为官员们斟酒。
“表妹,你来得恰好。”崔元翰精力奕奕,低声笑道:“我正有事和你说。”
袁大将军直言拒了婚事:“小女体弱,禁不起今后有孕生子之苦。末将不敢应下婚事,以免迟误了燕王殿下。”
“昨日我又去明昭坊的宅子看了一回。宅子不缺家具,不过,总得购买些新的轻纱幔帐被褥之类。我筹算这几日就去购置。”
天气渐暗。
崔元翰忍不住诘问:“如果他们执意不允,你筹算如何办?”
接下来几年,都城将会因皇子们夺储纷争不竭。这等是非之地,崔家一个富商离得越远越好。
冯少君内心暖融融的,轻声笑道:“辛苦表哥了。”
冯少君淡淡道:“由不得他们不乐意。”
燕王挑眉,看向杨公公:“你有甚么事要禀报?”
那态度,要多客气有多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