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出府(一)
冯夫人只得改了口:“女人家身子骨娇弱,多歇两日也无妨。”
冯文彦被祖父凌厉的目光一扫,头皮一紧,低着头应道:“孙儿必然勤奋苦读,争夺拿个甲等。”
众目睽睽之下,吉利有些局促,行了一礼说道:“奴婢见过老爷夫人。三蜜斯赶路驰驱辛苦,非常倦怠,本日有些头痛,要安息一日。请老爷夫人恩准!”
周氏姚氏领着后代们前来雍和堂存候。
冯少君练武算二流,学易容术的天赋倒是人间少有。
这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冯夫人懒得过问,随口道:“和门房管事说一声便可。”
冯少君在十一岁时,已经能易容改扮瞒过外祖母的眼。到十三岁时,胡娘子对她说:“你的易容术已青出于蓝。我没甚么可教你的了。”
冯夫民气中愈发不快,淡淡道:“让她出去。”
这个“吉利”,是冯少君易容打扮出来的。
冯侍郎本身是科举出身,三个儿子,宗子是两榜进士,三儿子是探花,读书最差的次子,也是个举人。
长媳不好当。
除了外祖母,只要郑妈妈和吉利晓得。
“奴婢见过表公子。”
冯文彦课业平平,连考了三年,也没能考中秀才,每个月国子监的月考几近都是乙下,从未拿过甲等。实在令人绝望。
“不过,有一点你要记着。你会易容术一事,晓得的人越少越好。就像你习武一样。”
表妹娇生惯养,赶路驰驱安息几日再普通不过。
难的是行立坐卧措告别事不露分毫马脚。
周氏只得低头认错:“婆婆说的是,是儿媳过分粗心,今后必然留意。”
她迈着轻巧的法度,去见表哥崔元翰。
冯少君笑道:“有郑妈妈照顾蜜斯,表公子尽管放心。奴婢奉主子之命,得去一趟红妆阁。”
婆婆脾气严苛近乎刻薄,周氏这个长媳,就更难了。事事谨慎,事无大小,还是经常被挑刺。
不过,冯文皓嘴皮子麻溜,惯会讨长辈欢心,腆着脸笑道:“祖父,孙儿必然极力。”
半晌后,吉利进了雍和堂。
崔元翰发笑:“也好。”
冯文皓比起冯文彦来,还要差一截。冯文彦好赖是考进国子监的。到了冯文皓这儿,靠的是冯侍郎这张老脸。三品以上的官员,有一个荫补的名额。冯文皓用这个名额才进了国子监读书。
五更天,天气微亮。
宿世各种,冯少君不肯再想。
她和吉利春秋相若,个头身形差未几。她想溜出崔家,便和吉利“互换身份”。吉利扮作她的模样,在屋子里待一日。
数年后,她以秦王府和冯氏满门的鲜血,告慰无辜枉死的吉利和郑妈妈在天之灵。
冯夫人有些不满:“我一把年事了,还能掌家几年?今后这冯家内宅,都得你来掌管。荷香院的事,你这个做伯母的要多上心。”
冯侍郎穿戴绯色官服,严肃中透着文官的儒雅之气。他目光一掠,先落在长孙冯文彦的脸上:“文彦,国子监四月尾的测验,你筹办得如何了?”
孙子们不争气,一个不如一个。幸亏另有几个貌美的孙女,能攀几门好姻亲,保冯家繁华出息。
然后,传令下去,点了几个保护,领着娇俏可儿的“吉利”,一同出了冯府。
冯侍郎警告地看冯夫人一眼。
这一大早的,不来存候,打发丫环来算如何回事?
宿世,她便是用这个别例,逃出了秦王府。
到了冯家孙辈,就有些难以开口了。
话未说完,大丫环胭脂走了出去:“启禀老爷夫人,三蜜斯身边的丫环吉利有事禀报。”
……
冯少君晓得后,颇觉风趣,暗里恳求外祖母,想学胡娘子的独门秘技。
女人家嘛,都爱美。冯府有几位女人,少不得相互攀比。以少君表妹的脾气,天然要做最美的阿谁。
冯文礼才七岁,还没到考国子监的春秋。冯府请了一个西席先生,冯文礼就在府中开蒙读书。
冯少君八岁到了崔家。崔家是平江府顶尖的富户,养了很多仆人保护,还以重金养了几个江湖高人看家护院。这此中,有一名胡娘子,善于易容术。
冯夫人忽地眉头一皱,张口问周氏:“少君如何没来雍和堂存候?你昨日没将冯家的端方奉告她吗?”
外祖母对她千娇百宠,很快应了。
冯侍郎将到了嘴边的感喟咽了归去。
她将胡娘子的话牢服膺在了内心。
冯夫人轻哼一声:“倒是娇惯的很。”
冯文礼倒是非常刻苦,不过,也算不得资质聪慧。
红妆阁专卖女子水粉胭脂香膏,在都城很驰名誉,在江南各府亦有分店。
出了雍和堂后,“吉利”勾起嘴角,目中闪过滑头的笑意。
江湖人看家保命的本领,等闲不肯传授。不过,在得了万两银子后,胡娘子恨不得将满身的本领都传给冯少君。
“这都是你压箱底的本领。或许有一天会派上用处,能救你一命。”
冯侍郎略一皱眉,最后看向冯文礼。
冯侍郎淡淡嗯了一声,又看向冯文皓。
一小我易容改扮成另一小我,不算最难。
冯府的主子们都已起家。
吉利忙谢恩辞职。
冯文皓生性懒惰好玩,在国子监里还交友了几个“脾气相投”的老友。想靠读书考功名是没希冀了,别肇事都算好的。
崔元翰涓滴没起狐疑,笑着说道:“既如此,我一小我出府便是。你归去好生照顾表妹。”
吉利松口气,又怯生生地张口道:“表公子本日要出府,蜜斯叮咛奴婢随行。不知这是否合府中的端方。”
冯少君施礼时的娇俏模样和吉利分毫不差,声音也普通无二:“蜜斯本日有些头痛,要歇一日。打发奴婢随表公子一同出府。”
说冯家是书香家世,毫不为过。
她易容成吉利的模样呈现在人前。
冯文礼幼年怯懦,被祖父一看,内心就发憷,很快垂下头。
周氏忙起家应道:“儿媳这就打发人去荷香院,让少君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