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七味饮 一服安 赵养葵云∶治消症无分上、中、下,但见大渴、大燥,须六味丸料一斤、肉桂一两、五味子一两,水煎六七碗,尽情冷冻饮料之,睡熟而渴如失矣。白虎、承气汤皆非所治也。
太阳外 细心看 喻嘉言云∶三日即愈为贵,若待经尽方解,必不本事矣。然亦有耐得去而传他经者,亦有及时见他经之症者,宜细认之。
若精蕴 祖仲师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痉湿 篇》,字字皆精义奥蕴。
产后病 生化将 时医相传云,生化汤加减,治产后百病。若非因为停瘀而误用之,则外邪反入于血室,中气反因以受伤,危症蜂起矣。慎之,慎之!合诸说 俱平常 以上因循之套法,轻病可愈,治沉痾则不效。
痰积痼 丹矾穿 丹矾丸能穿入心胞络,导其痰涎从大便而出,然不如磁朱丸之安妥。
渐迟至 重桂姜 血海有寒也,宜加味四物汤,加干姜、肉桂之类;甚,加附子。
太阳病 旨在兹 仲师谓太阳中 ,太阳二字,大眼目也。因人俱以为热邪,故提出太阳二字以喝醒之,寒暑皆为外邪。中于阳而阳气盛,则寒亦为热;中于阳而阳气虚,则暑亦为寒。若中于阴,无分寒暑,皆为阴症。如盛暑酷热,并无寒邪,反多阴症。总之,邪当中人,随人身之六气、阴阳、真假而扭转窜改,非必伤寒为阴,中暑为阳也。
痛满烦 求枳实 满烦不得卧,里实也,宜枳实芍药散。二味无奇,妙在以麦粥下之。
前饮投 精愈涸 水愈利而肾愈虚矣。
临症辨 法外思 愚按∶借用麻杏石甘汤治中暑头痛、汗出、气喘、口渴以外症,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心烦不得卧以内症,至柴胡、栀子、承气等汤,俱可取用。师云∶渴者与猪苓汤。又云∶瘀热在里,用麻连轺豆汤,育阴利湿,俱从小便而出。此法外之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焉。
呕吐哕 皆属胃 呕字从沤,沤者水也,口中出水而无食也。吐字从土,土者食也,口中吐食而无水也。呕吐者,水与食并出也。哕者,口中有秽味也,又谓之干呕,口中有秽味,未有不干呕也。呃逆者,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也。其病皆属于胃。
守法治 危而安 遵六经大纲之法而求之,详于《伤寒论》。
种子者 即此详 种子必调经,以归脾汤治其源,以清闲散治其流,并以上诸法皆妙,不必他求。唯妇人体肥浓者,恐子宫脂满,另用二陈汤,加川芎、香附为丸。
伤暑症 动静商 夏月伤暑分动静者,说本东垣。
孕三月 六君尝 得孕三月以内,多有呕吐、不食,名恶阻,宜六君子汤。俗疑半夏碍胎,而不知仲师惯用之妙品也。高鼓峰云∶半夏合参术为安胎、止呕、进食之上药。
少阴病 肾气寒 饮水多小便少名上消,食谷多而大便坚名食消、亦名中消,上中二消属热。唯下消症饮一溲一,中无火化,可知肾气之寒也,故用肾气丸。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第十八
医医法 脑后针 闻前辈云,医人先当医医。以一医而治千万人,不过千万人计耳。救一医便救千万人,救千万医便救天下后代无量恒河沙数人耳。余以是于医者脑后,痛下一针。
四饮名 宜考虑 《金匮》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注∶即今之久咳痰喘是也。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注∶即今之停饮胁痛症也。
肾套谈 理脾恪 治浊只用肾家套药,不效。盖以脾主土,土病湿热下注,则小水浑浊。湿胜于热则为白浊,热胜于湿则为赤浊,湿热去则浊者清矣。
二十方 效俱速随证详 难悉录唯温经 带下服 十二 、九痛、七害、五伤、三痼共三十六种。因经致病,统名曰带下,言病在带脉,非近时赤白带下之说也。温经汤治妇人年五十,前阴下血、暮发热、手掌烦热、腹痛、口干如此。其功实不止此也。
吴茱萸 平酸味 吴茱萸汤治阳明食谷欲呕者,又治少阴症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又治干呕吐涎沫者。此症呕吐,多有酸味。
厘清饮 佐黄柏 萆 厘清饮加苍术、白术,再加黄柏苦以燥湿,寒以除热。
食已吐 胃热沸 食已即吐,其人胃素有热,食复入,两热相冲,不得逗留。
难产者 保生方 横生倒产、浆水太早、交骨不开等症,宜保生无忧散。
五淋病 皆热结 淋者,小便痛涩淋沥,欲去不去,欲止不止是也,皆热气结于膀胱。
张石顽云∶肝热则火淫于内,魂不内守,故多淫梦失精。又云∶多是阴虚阳扰,其作必在拂晓阳气策动之时,能够悟矣。妙香散甚佳。
经脉辨 标本歧 师云∶太阳中 发热者,病太阳而中标阳之气也。恶寒者,病太阳而得本寒之气也。身重而疼痛者,病太阳通体之经也。脉弦细芤迟者,病太阳通体之脉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者,病太阳本寒之气不得阳热之化也。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者,病太阳标阳之化不得阴液之滋也。此太阳中 ,标本经脉皆病。治当助其标本,益其经脉;若妄施汗下温针,则误矣。
厥阴症 乌梅丸 方中甘、辛、苦、酸并用。甘以缓之,以是遂肝之志也。辛以散之,以是悦肝之神也。苦以降之,则逆上之火顺而下行矣。酸以收之,以还其曲直作酸之赋性,则率性而行所无事矣。故此丸为厥阴症之总剂。治此症除此丸外,皆不消苦药,恐苦从火化也。
金匮法 别三般 能食而渴者,重在二阳论治。以手太阳主津液,足太阳主血也。饮一溲一者,重在少阴论治。以肾气虚不能收摄,则水直下趋,肾气虚不能蒸动,则水不能上济也。不能食而气冲者,重在厥阴论治。以一身中唯肝火最横,燔灼无忌,耗伤津液,而为消渴也。《金匮》论消渴,开口即揭此旨,以补《内经》之未及,不必疑其错简也。
湿而热 连芩程 胃苓散加黄芩、黄连,热甚,去桂枝加葛根。
妇人病 四物良 与男人同,唯经前产后异耳。《济阴纲目》以四物汤加香附、炙草为主,凡经前产后,俱以此出入加减。
若吐泻 求太阴 太阴病以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时痛为大纲,以理中汤主之。
竹叶汤 风痉疾 《金匮》云∶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钱院使注云∶中风之下,当有病痉者三字。按∶庸医于此症,以生化汤加姜、桂、荆芥、益母草之类,杀人无算。
狂多实 痰宜蠲 蠲除顽痰,滚痰丸加乌梅、朱砂治之,生铁落饮、当归承气汤亦妙。
慢脾说 即此寻 世谓慢脾风多死,而不知即太阴伤寒也。有初时即伤于太阴者,有渐次传入太阴者,有误用神曲、麦芽、山查、萝卜子、枳壳、葶苈、大黄、栝蒌、胆南星等药堕入太阴者。既入太阴,其治同也。如吐泻后,盗汗不止,手足厥逆,理中汤插手附子,或通脉四逆汤、白通汤佐之,此太阴而兼少阴之治也。如吐泻手足厥冷、烦躁欲死、不吐食而吐涎沫,服理中汤不该,宜吴茱萸汤佐之,此太阴而兼厥阴之治也。若三阴热化之证,如太阴腹时痛时止,用桂枝加芍药汤。大便实而痛,用桂枝加大黄汤。少阴之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宜猪苓汤。心中烦、不得卧,宜黄连阿胶汤。厥阴之消渴、气冲、吐蛔、下利,宜乌梅丸。下利后重、喜饮水,用白头翁汤等症亦间有之。熟《伤寒论》者自知,而大纲不在此也。
五淋汤 是法门 石淋以此汤煎送发灰、滑石、石首鱼头内石研末。膏淋合萆 分)清饮。气淋加荆芥、香附、生麦芽;不愈,再加升麻或用吐法。劳淋合补中益气汤。血淋加牛膝、郁金、桃仁,入麝香少量温服。
脾肾泻 近天明 五鼓今后泻者,肾虚也。泻有定时者,土主信,脾虚也。故名脾肾泻。
攻凉施 毋固必 攻有大承气汤,凉有竹皮大丸、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云∶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又云∶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又云∶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读此,则知丹溪产后以大补气血为主,余以末治之说,为大谬也。
悟到此 治立痊 症虽可治,而任之不专,亦无如之何矣。
阴霾除 阳光灼 饮为阴邪,必使离照当空,而群阴方能退散。余每用参苓术附加生姜汁之类取效。
资参谋 亦勿忘 商治时不与众医谈到此法,反为其所笑。
二陈加 时医贵 二陈汤倍生姜,安胃降逆药也。寒加丁香、砂仁;若热,加黄连、鲜竹茹、石斛之类。
参五脏 细量度 四饮犹未尽饮邪之为病也,凡五脏有偏虚之处,而饮留之。言脏不及腑者,腑属阳,在腑则行矣。《金匮》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痛不已 须洗淋 阴肿核中痛,《令媛翼》用雄黄一两、矾石二两、甘草一尺,水一斗,煮二升洗之,如神。
目睹者 实痛心 人之死于病者少,死于药者多。今行道人先学利口,以此药杀人,即以此药得名,是可慨也。
月信准 体自康 经水一月一至,不愆其期,故名月信。经调则体自康。
动而得 热为殃 得于长途赤日,身热如焚,面垢,体倦,口渴,脉洪而弱。
暑症第十三
痛而烦 里热窒 小腹痛虽为停瘀,而不大便、日晡烦躁、谵语,非停瘀专症也。血因热裹而不可,非血自结于下,但攻其瘀而可愈也。《金匮》以大承气汤攻热。
泻心类 特打发 诸泻心汤张石顽俱借来治泻,与《内经》之旨颇合。详载《医学从众录》。
寒筋水 气血寻 寒疝、水疝、筋疝、气疝、血疝。
黄连汤 为经纬 喻嘉言用进退黄连汤,柯韵伯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推之泻心汤亦可借用,以此数汤为经纬。
膏石劳 气与血 石淋下如沙石,膏淋下如膏脂,劳淋从劳力而得,气淋气滞不通、脐下闷痛,血淋瘀血停蓄、茎中割痛。
怀胎篇 丸散七 《怀胎篇》凡十方∶丸散居七,汤居三。盖以汤者,荡也。怀胎以安胎为主,攻补俱不宜骤,故缓以图之,即此是法。
狐出入 顽麻 狐疝∶卧则入腹,立则出腹。 疝∶大如升斗,顽麻不痛。
消渴第二十一
生脉散 久服康 此夏月常服之剂,非治病方也。
有梦遗 龙胆折 有梦而遗,相火旺也。余每以龙胆泻肝汤送下五倍子丸二钱,多效。
吐泻甚 变风淫 吐泻不止,则土虚而木邪乘之。《左传》云∶风淫末疾。末,四肢之末也。即抽掣挛急之象。
无梦遗 十全设 无梦而遗,是气虚不能摄精,宜十全大补汤,加龙骨、牡蛎、莲须、五味子、黄柏,为丸常服。
虚兼湿 参附苓 胃苓散加人参、附子之类。
五畜状 吐痰涎 肺如犬吠,肝如羊嘶,心如马鸣,脾如牛吼,肾如猪叫,每发必吵嘴流涎。
败精淋 加味啜 过服金石药,与白叟阳已痿,思色以降其精,乃至内败而为淋,宜前汤加萆 、石菖蒲、菟丝子以导之。
二阳病 治多端 劳伤荣卫,渐郁而为热者,炙甘草汤可用,喻嘉言清燥汤即此汤变甘温为甘寒之用也。热气蒸胸者,人参白虎汤可用,《金匮》麦门冬汤即此汤变甘寒而为甘平之用也。消谷大坚者,麻仁丸加甘草、人参、当归可用,妙在滋液当中攻其坚也。盖坚则不能消水,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如也。消症属火,内郁之火本足以消水,所饮之水本足以济渴。只缘胃中坚燥,全不受水之浸润,转从炽热之势,急走膀胱,故小便愈数而愈坚,愈坚而愈消矣。此论本喻嘉言,最精。
阴阳证 二太擒 三阳独取太阳,三阴独取太阴,擒贼先擒王之手腕也。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杂病门 还熟读 《金匮》云∶妇人之病,以因虚、积冷、结气六字为纲,至末段谓千变万端,总出于阴阳真假。而独以弦紧为言者,以经阻之始,大抵属寒,气结则为弦,寒甚则为紧,以此为主,而参之兼脉可也。
头扭转 眼纷繁 此二句,写眩晕之象也。
玉函经 难仿佛 寒热攻补,必然不移。
疝气第十九
痰饮第二十
六法备 汗为尤 汗、吐、下、温、清、补,为治伤寒之六法。六法中唯取汗为要,以瘟疫得汗则生,不得汗则死。汗期以七日为准,如七日无汗,再俟七日以汗之。又参论中圣法,以吐之、下之、温之、清之、补之,皆以是求其汗也。详于《时方妙用》中。
温药和 博返约 《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忽揭出温药和之四字,即金针之度也。盖痰饮,水病也,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欲水由地中行而归其壑者,非用温药以化气不成也;欲水不泛溢而筑以堤防者,非用温药以补脾不成也。如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半夏汤、五苓散之类,皆温药也。即如十枣汤之十枚大枣,甘遂半夏汤之半升白蜜,木防己汤之参、桂,葶苈汤之大枣,亦寓暖和之意。至于攻陷之法,不过一时之权宜,而始终不成离温药之旨也。
羊肉汤 痛谧 痛者,痛之缓也,为虚症。
渐早至 药宜凉 血海有热也,宜加味四物汤,加续断、地榆、黄芩、黄连之类。
有抱病 历岁年 由母腹中吃惊,积久平衡,一触而发。病起于有生之初,非年来之新病也。《内经拾遗》用温胆汤,柯韵伯用磁朱丸。
四神服 勿纷更 四神丸加白术、人参、干姜、附子、茯苓、罂粟壳之类为丸,久服方效。
经闭塞 禁地黄 闭寒脉实,小腹胀痛,与二阳病为女子不月者分歧。虽四物汤为妇科所不由,而经闭及积瘀实症,宜去地黄之濡滞,恐其护蓄,血不可也。加醋炒大黄二钱、桂一钱、桃仁二钱,服五六剂。
胃家实 阳明编 阳明为表中之里,主里实症,宜三承气汤。论以胃家实为大纲。又鼻干、目痛、不眠为经病。若恶寒、头痛,为未离太阳。审其有汗、无汗,用桂枝、麻黄法。
胃苓散 厥功宏 胃苓散暖脾、平胃、利水,为泄泻之要方。
收散互 逆从连 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
小儿第二十四
凡发热 太阳观 太阳主身之表,小儿腠理未密,最易受邪。其症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小儿不能自明,唯发热一扪可见。
伏所主 所因先 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安胎法 寒热商 四物汤去川芎为主。热加黄芩、白术、续断,寒加艾叶、阿胶、杜仲、白术。大略胎气不安,虚寒者多。庸医以胎火二字惑人,误人无算。
长沙论 叹高坚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湿而冷 萸附行 胃苓散加吴茱萸、附子之类,腹痛,加木香。
若遗精 另有设 与浊病又殊。
通圣散 两解求 仲师于太阳条,独挈解缆热不恶寒而渴为温病,是遵《内经》人伤于寒,则为热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之三说也。初时用麻杏甘石汤,在经用白虎加人参汤,入里用承气汤及阳明之茵陈蒿汤,少阴之黄连阿胶汤、猪苓汤,厥阴之白头翁汤等,皆其要药,究与瘟疫之病分歧也。瘟疫之病,皆新感乖戾之气而发,初起若兼恶寒者,邪从经络入,用人参败毒散为改正托邪法。初起若兼胸满口吐黄涎者,邪从口鼻入,用藿香正气散为辛香解秽法。唯防风通圣散面面殷勤,即初起一定内实,而方中之硝黄,别有妙用,从无陷邪之害。若读仲师书死于句下者,闻之无不咋舌,而不知其无益无弊也。
小柴胡 少阳谓 寒热来往而呕者,属少阳也。
东坦法 防气伤 暑伤元气,药宜从补,东垣清暑益气汤颇超。
体用变 标本迁 其本阴,其体热。
痰火亢 大黄安 寸脉滑,按之益坚者,为上实。丹溪用大黄一味,酒炒三遍为末,茶调下一二钱。
司命者 勿逐流 医为人之司命,熟读仲圣书而兼临症之多者,自有定识,切不成随波逐流。
腹痛条 须详悉 此下八句,皆言腹痛分歧,用方各别。
三症本 厥阴愆 以上治法,时医惯用而不效者,未知其本在于厥阴也。厥阴属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之气逆,则诸气皆逆。气逆则火发,火发则风生。风生则挟木势而害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痰成必归迸入心,为以上诸症。
若瘟疫 治相侔 四时不正之气,及方土异气,病患秽气,感而成病,则为瘟疫。虽有从经络入、从口鼻入之分,而见证亦以六经为据,与伤寒同。
火气亢 芦荟平 火气亢,必以大苦大寒之剂以降之,宜当归芦荟丸。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香薷饮 有特长 香薷发汗利水,为暑症之专药也。有谓夏月不成用香薷,则香薷将用于何时也?大顺散 从症方 此治暑天畏热贪凉成病,非治暑也。此舍时从症之方。
吐利痛 太阴编 太阴湿土,为纯阴之脏,从寒化者多,从热化者少,此经主寒症而言,宜理中汤、四逆汤为主,第本来为王叔和所乱耳。论以腹中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时痛为大纲。
小柴胡 首特笔 怀胎以桂枝汤为第一方,产后以小柴胡汤为第一方,即此是法。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产妇郁冒、脉微小、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者,以小柴胡汤主之。
黄草汤 下其气 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金匮》云∶欲吐者不成下之。又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下之。何也?曰∶病在上而欲吐,宜因此越之。若逆之使下,则必愦乱益甚。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是有升无降,当逆折之。
桂枝汤 列第一 此汤表症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症得之为化气调阴阳,古人只知为伤寒首方。此于《怀胎篇》列为第一方以喝醒千百庸医之梦,亦便是法。师云∶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怀胎,桂枝汤主之。注∶阴搏阳别为有子,今反云阴脉强大,是孕只两月,蚀下焦之气,不能作盛势也,过此则不然。怀胎初得,高低本无病,因子室有凝,气溢高低,故但以芍药一味固其阴气,使不得上溢。以桂、姜、甘、枣扶上焦之阳,而和其胃气,但令上焦之阳气充,能御相侵之阴气足矣。何尝治病,正以是治病也。
但欲寐 少阴编 少阴居太阴厥阴之界,谓之阴枢,有寒有热。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大纲。寒用麻黄附仔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及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热用猪苓汤、黄连鸡子黄汤及大承气汤诸法。
究其指 总普通 究其殊途同归之旨,木动则生风,风生而火发,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空,脑空则扭转而耳鸣。故《内经》以精虚及髓海不敷立论也。言虚者言其病根,言实者言其病象,实在一以贯之也。
消渴症 津液干 口渴不止为上消,治以人参白虎汤。食入即饥为中消,治以调胃承气汤。饮一溲一小便如膏为下消,治以肾气丸。实在皆津液干之病也,赵养葵变其法。
《金匮》云∶人得民风以发展。此一语最精,风即气也。人在风中而不见风,犹鱼在水中而不见水,鼻息出入,瞬息离风即死。但风静即为养人之微风,风动即为杀人之邪风。若大人当中风,小儿之惊风、卒倒、搐掣、角弓反张、目上视、口流涎,皆风动之象,即气之乖也。医者宜化邪风为微风,即以是除邪气而改正气。闽中市医,遇小儿诸病及惊痫危症,以蓖麻子、巴豆、南星、莱菔子、全蝎、大黄、急性子、皂角为末。加樗皮、冰片、麝香。以麻油或白蜜,或姜、葱汁调。敷于囟门以及胸中、脐中、足心,为拔风法。秘其方以射利,十敷十死。既死而仍不归怨之者,觉得外敷之法,无妨姑试,俟未效而即去之,似不为害。而不知一敷以后,元气为其拔散,即揭去其药,而既散之气,永不能使之复聚矣。况囟门为元阳之会,胸中为宗气之宅,脐中为性命之根,足心为肾脉之本,皆不成轻动。古人以附子、海狗肾补药敷于脐中而蒸之,名医犹且戒其勿用,况大伤人之物乎?凡以保赤为心者,宜共攻此法。而又有惑于急惊、慢惊、食积之说,预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前胡、赤芍、钩藤钩、荆芥、天麻、浓朴、神曲、山查、苍术、胆星、葶苈子、萝卜子、贝母、牛黄、朱砂、天竺黄、枳壳、杏仁、石菖蒲、甘草,或合为一方,或分为二三方者,亦五十步笑百步耳。
补和攻 视强弱 宜补、宜攻、宜和,视乎病情,亦视乎人之本体强弱而施治也。
欲下取 求其端 端,头也,谓寻到泉源也。欲荣其上,必灌其根,前人有上病下取法。
小儿第二十四
归脾法 主二阳 《内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宜归脾汤。
风火动 两动抟 风与火皆属阳而主动,两动相抟,则为扭转。
重阳狂 重阴癫 《内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阳旦汤 功与匹 即桂枝汤增桂加附子,《活人》以桂枝汤加黄芩者误也。风乘火势,火借风威,灼筋而成痉,宜竹叶汤。若数日之久,恶寒症尚在,则为北风,宜此汤。二汤为一热一寒之对子。师云∶产后风续续数旬日不解,头微痛、恶寒、不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汗源涸 耗真阴 阴者,阳之家也。桂枝汤之芍药及啜粥,俱是滋阴以救汗源。麻黄汤之用甘草与不啜粥,亦是保阴以救汗源。景岳误认其旨,每用归、地,贻害很多。
香苏外 平胃临 香苏饮力量太薄,不能驱邪尽出,恐余邪之传变多端。平胃散为燥湿消导之剂,仲景从无燥药发汗之法。且外邪未去,更无先攻其内法。
癫狂痫第十七
白散方 窥秘钥 《三因》白散之妙,喻嘉言解之甚详。见于《医门法律・中风门》
浊又殊 窍道别 淋出溺窍,浊出精窍。
静而得 起贪凉 处于高厦深室,畏热贪凉,受阴暑之气。
泄泻第十四
燥湿分 治痰略 方书支离不成听。只以燥湿为辨,燥痰宜润肺,湿痰宜温脾,握要之法也。宜参之虚痨、咳嗽等篇。或老痰宜王节斋化痰丸,实痰怪症,宜滚痰丸之类。
六经法 有真传 太阳寒水,其经主表,编中备发汗诸法。阳明燥金,其经主里,编中备攻里诸法。少阳相火,其经居表里之界,所谓阳枢也,编中备和解诸法。太阴湿土,纯阴而主寒,编中备温补诸法。少阴君火,标本寒热分歧,所谓阴枢也,编中寒热二法并立。厥阴风木,木中有火而主热,编中备清火诸法。虽太阳亦有里症,阳明亦有表症,太阴亦有热症,厥阴亦有寒症,而大纲却不在此也。
伤寒病 极变迁 太阳主一身之表,司寒水之经。凡病自外来者,皆谓伤寒,非寒热之变也。变迁者,或三阳、或三阴、或寒化、或热化,及转属、归并之异。
茴香料 着医林 三层茴香丸治久疝,虽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可消逝。
端方废 甚于今 自王叔和而后,注家多误。然亦是非参半,今则不知《伤寒论》为何物,端方尽废矣。
肝风木 相火干 厥阴为风木之脏,厥阴风木为少阳相火所居。
肠脏说 得其情 肠热脏寒,肠寒脏热。《内经》精义,张石顽颇得其解。
五苓散 加减斟 《别录》以此方加川楝子、木通、橘核、木香,通治诸疝。
开交骨 归芎乡 交骨不开,阴虚故也,宜加味芎归汤。
若呃逆 代赭汇 代赭旋覆汤治噫气,即治呃逆。若久病呃逆,为胃气将绝,用人参一两,干姜、附子各三钱,丁香、柿蒂各一钱,可救十中之一。
吐蛔渴 厥阴编 厥阴,阴之尽也。阴尽阳生,且属风木,木中有火,主热症而言。论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大纲,乌梅丸主之。自利下重饮水者,白头翁汤主之。凡统统宜颁发法,备之太阳。统统宜攻里法,备之阳明。统统宜和解法,备之少阳。统统宜温补法,备之太阴。统统宜寒凉法,备之厥阴。统统寒热兼用法,备之少阴。此仲景《伤寒论》之六经与《内经・热病论》之六经分歧也。
头项病 太阳编 三阳俱主表,而太阳为表中之表也。论以头痛、项强、发热、恶寒为大纲,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
真武汤 水归壑 方中以茯苓之淡以导之,白术之燥以制之,生姜之辛以行之,白芍之苦以泄之,得附子本经之药,领之以归其壑。
庞杂至 气血伤 经来或早或迟不一者,气血虚而经乱也,宜前汤加人参、白术、黄 之类。
湿气胜 五泻成 《书》云∶湿成五泄。
痰饮源 水气作 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凝集则稀而成饮。然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治者必以脾肾为主。
虚痰火 各分观 仲景主痰饮。丹溪宗河间之说,谓无痰不眩,无火不晕。《内经》云∶精虚则眩。又云∶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敷则脑转耳鸣。诸说分歧如此。
心肾方 随补缀 六八味汤丸加龙、牡,肾药也。四君子汤加远志,心药也。心肾之药与前饮间服。
呕哕吐第十六(呃逆附)
千古秘 理蕴深 喻嘉言通禅理,后得异人所授,独得千古之秘。胡卣臣曰∶习幼科者,能谦虚体味,便可免乎殃咎,若骇为异说,则不法无极矣。
二陈尚 九味寻 人皆曰二陈汤为发汗安稳之剂,而不知茯苓之渗,半夏之涩,皆能留邪生热,变成谵语、不便等症。人皆曰九味羌活汤视麻桂二汤较妥,而不知太阳病重,须防侵入少阴。此方中有芩、地之苦寒,服之不汗,恐苦寒堕入少阴,变成脉沉细但欲寐之症;服之得汗,恐苦寒戕伐肾阳,阳虚不能内固,变成遂漏不止之症。时医喜用此方,其亦知此方之流弊,害人匪浅也。
点滴无 名癃闭 小便点滴不通,与五淋之短缩分歧。
上虚甚 鹿茸餐 寸脉大,按之即散者,为上虚,宜鹿茸酒。鹿茸生于头,取其以类相从,且入督脉而通于脑。每用半两酒煎去滓,入麝香少量服。或用补中益气汤及 术膏之类。此症如钩藤、天麻、菊花之类,俱可为使。
产后篇 有神术 共九方。
附敷药拔风害人说
达原饮 昧其由 吴又可谓病在膜原,以达原饮为方,创异说以欺人,实昧其病由也。
即痘疹 此传心 痘为天赋之毒,伏于命门,因感外邪而发。初起时用桂枝汤等,从太阳以化其气,气化则毒不留,自无统统郁热诸症,何用服连翘、紫草、牛蒡、生地、犀角、石膏、芩、连诸药,乃至寒中变症乎?及报点已齐后,冀其浆满,易于结痂而愈,当求之太阴,用理中汤等补中宫土气,觉得成浆脱痂之本,亦不赖保元汤及鹿茸、人乳、糯米、桂圆之力也。若用毒药取浆,先损中宫土气,浆何由成?误人很多!此古今痘书所未言,唯张隐庵《侣山堂类辩》微露其机于言外,殆重其道而不敢轻泄欤?疹症视痘症稍轻,亦须知此法。
过此失治,则变成痉症。无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有汗用桂枝加栝蒌根汤,此太阳而兼阳明之治也。抑或寒热来往,多呕,以桂枝汤合小柴胡汤或单用小柴胡汤,此太阳而兼少阳之治也。
食不入 火堪畏 王太仆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分利多 医便错 愈利愈闭矣。
方两出 大奇异 暑当中人,随人之阴阳、真假为扭转窜改。如阳脏多火,暑即寓于火当中,为汗出而烦渴,师有白虎加人参之法。如阴脏多湿,暑即伏于湿以内,为身热、疼重、脉微小,师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肤而至,指暑病以湿为病,治以一物瓜蒂汤,令水去而湿无所按照,而亦解也。
邪传变 病日深 治之得法,无不即愈。若逆症、坏症、过经不愈之症,皆误治而至也。
恶寒象 热逾常 恶寒与伤寒同,而发热较伤寒倍盛。
和中气 妙转旋 调此中气,使之战役。
自伏所主至此,其小注俱《内经》本文。转旋,言心手矫捷也,其要旨在调此中气二句。中气者,土气也。治肝不该,当取阳明,制其侮也。
药到咽 效可卜 闽中诸医,因余用此数方奇效,每缮录于读本以后,亦医风之将转也。余日望之。
治气 景岳箴 景岳云∶疝而曰气者,病在气也。寒有寒气,热有热气,湿有湿气,逆有逆气,俱当兼用气药也。
无头痛、恶寒,但见壮热、自汗、口渴,为已离太阳,宜白虎汤。仲景大纲不以此者,凡解表诸法求之太阳,攻里诸法求之阳明,立法之严也。
谁同道 度金针
忽搐搦 痫病然 手足抽掣,猝倒无知,忽作忽止,病有间断,故名曰痫。
癫虚发 石补天 磁朱丸是炼石补天伎俩,骆氏《内经拾遗》用温胆汤。
甘麦汤 脏躁服 《金匮》云∶妇人脏躁,哀痛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呵欠,甘麦大枣汤主之。
补贵当 方而圆 虚则补之。合上为六法。曰方而圆者,言一部《伤寒论》满是活法。
静阴象 动阳宣 癫者笑哭无时,说话无序,其人常静。狂者唾骂不避亲疏,其人常动。
湿挟积 曲楂迎 食积,加山查、神曲;酒积,加葛根。
心烦辨 切莫忘 虽同伤寒,而心烦以别之;且伤寒脉盛,伤暑脉虚。
气道调 江河决 前汤加化气之药,或吞滋肾丸多效。《孟子》云∶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引来喻小便之多也。
高士宗《医学真传》有桂枝汤加金银花、紫草法。
胎衣阻 发笑匡 胎衣不下,宜以醋汤送发笑散三钱,即下。
十六方 各凿凿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浓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己椒葶苈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外台》茯苓饮。
血大下 补血汤 胎,犹舟也。血,犹水也。水满则舟浮。血下太早,则干枯而胎阻矣,宜当归补血汤加附子三钱。欲气旺则血可速生,且欲气旺而推送有力,加附子者取其性急,加酒以是速 、归之用也。保生无忧散治浆水未行,此方治浆水过量,加味归芎汤治交骨不开。三方鼎立,不成不知。
变通妙 炎热餐 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润治之,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试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尔。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余每用理中丸汤倍白术加栝蒌根,神效。
外窍开 水源凿 又法∶启其外窍,即以开其内窍。麻黄力猛,能通阳气于至阴之地下;肺气主外相,配杏仁以降气下达州都,导水必自高原之义也,之前饮加此二味甚效。夏月不敢用麻黄,以苏叶、防风,杏仁平分水煎服,温覆微汗,水即利矣。虚人以人参、麻黄各一两水煎服,神效。
内十方 皆法律桂枝汤治怀胎,附子汤治腹痛少腹如扇,茯苓桂枝丸治三月余漏下、动在脐上为 瘕,当归芍药散治怀妊腹中 痛,干姜人参半夏丸治怀胎呕吐不止,当归贝母苦参丸治怀胎小便难,当归散怀胎常服,白术散怀胎养胎,方方超妙,用之如神。
存津液 是真诠 (存津液是全书主旨,善读书者,读于无字处)如桂枝汤甘温以解肌养液也;即麻黄汤直入外相,不加姜之辛热,枣之甘壅,从外治外,不伤营气,亦养液也;承气汤急下之,不使邪火灼阴,亦养液也;即麻黄附仔细辛汤用附子以固少阴之根,令津液内守,不随汗涣,亦养液也;麻黄附子甘草汤以甘草易细辛,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而为汗,毫不伤阴,更养液也。推之理中汤、五苓散,必啜粥饮。小柴胡汤、吴茱萸汤皆用人参,何一而非养液之法乎?汗吐下 温清悬 在表宜汗,在胸膈宜吐,在里宜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
恒法外 内经精 照此法治而不愈者,宜求之《内经》。
稚阳体 邪易干 时医以稚阳为纯阳,存亡关头,开手便错。
小儿病 多伤寒 喻嘉言曰∶方书谓小儿八岁之前无伤寒,此胡言也。小儿不耐伤寒,初传太阳一经,早已身强、多汗、筋脉牵动、人事昏沉,势已极于本经,误药即死,无由见其传经,以是谓其无伤寒也。俗云惊风皆是。
眩苦呕 少阳编 少阳居太阳阳明之界,谓之阳枢,寒热相杂。若寒热来往于外,为胸胁满烦,宜大小柴胡汤。若寒热互搏于中,呕吐腹痛,宜黄连汤。痞满呕逆,宜半夏泻心汤。拒格食不入,宜干姜黄连人参汤。若邪全入于胆府,下攻于脾为自利,宜黄芩汤。上逆于胃,利又兼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论以口苦、咽干、目炫为大纲。
外冷淋 肾气咽 五淋以外,又有冷淋。其症外候恶冷,喜饮热汤,宜加味肾气丸以盐汤咽下。
饮水风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材疼重,谓之溢饮。注∶即今之风水、水肿症也。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注∶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症也。又支饮,偏而不中正也。
左归饮 正元丹 左归饮加肉苁蓉、川芎、细辛甚效,正元丹亦妙。
着脐痛 下瘀吉 腹中有瘀血,着于脐下而痛,宜下瘀血汤。
惟怀胎有水气、身重、小便倒霉、恶寒、起即头眩,用葵子茯苓散不能无疑。
附半姜 功超轶 时医以半夏、附子坠胎不消,干姜亦疑其热而罕用之,而不知附子补命门之火以保胎,半夏和胃气以安胎,干姜暖土脏使胎易长。俗子不知。
杂提及 道弗彰 以上皆诸家之臆说。而先圣之道,反为之晦,若行道人,不成不熟记之,以资参谋。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兼郁结 清闲长 郁气伤肝,思虑伤脾,宜加味清闲散。
疝任病 归厥阴 经云∶任脉为病,外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丹溪专治厥阴者,以肝主筋,又主痛也。
道中人 须造福
脚小指 艾火炀 张文仲治妇人横产手先出,诸般符药不效,以艾火如小麦大,灸产妇右脚小指头尖,下火立产。
六一散 白虎汤 六一散治统统暑症。白虎汤加人参者,以大汗不止,暑伤元气也,加苍术者,治身热足冷,以暑必挟湿也。
眩晕症 皆属肝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津润流 时医错 方中若杂以地黄、麦冬、五味拥戴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矣,即肾气丸亦宜慎用。
坎离交 亦不切 时医遇此症,便云心肾不交,用茯神、远志、莲子、枣仁之类,未中病情,皆不切之套方也。
眩晕第十五
热未已 变多端 喻嘉言曰∶以其头摇手动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脚挛急也,而立目斜、心乱、搐搦之名;以其脊强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张之名;造出各种不通项目,谓为惊风。而用攻痰、镇惊、清热之药,投之立死矣。不知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入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是以见上诸症。当时若以桂枝汤照法服之,则无余事矣。
上窍通 下窍泄 如滴水之器,闭其上而倒悬之,点滴不能下也。去其上闭,而水自通。宜服补中益气汤,再服以手探吐。
精而密 长沙室 《金匮要略》第二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卷,义精而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