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水经注》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第9章 河水四(2)

汉武帝尝微行此亭,见馈亭长妻。故潘岳《西征赋》曰:长傲客于柏谷,妻睹貌而献餐,谓此亭也。谷水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右合门水,门水即洛水之枝流者也。洛水自上洛县东北,于拒阳城之西北,分为二水,枝渠东北出为门水也。

橐水出橐山,西北流,又有崖水,出南山北谷,迳崖峡,北流,与干山之水会。水出干山东谷,两川合注于崖水。又东北注橐水,北流出谷,谓之漫涧矣。

杨奉、董承外与催和,内引白波李乐等破傕,乘舆因而得进。复来战,奉等大败,兵相连缀四十余里,方得达陕。以是推之,似非曹阳,然以《山海经》求之,菑、曹字相类,是或有曹阳之名也。河水又东合谯水,水导源常烝之山,俗谓之为干山,盖前后之异名也。山在陕城南八十里。其川,二源双导,同注一壑,而西北流注于河。

汉武帝元鼎三年,徙关于新安县,以故关为弘农县,弘农郡治。王莽改名右队。

门水又东北,历阳华之山,即《山海经》所谓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者也。又东北历峡,谓之鸿关水。水东有城,即关亭也。水西有堡,谓之鸿关堡,世亦谓之刘、项裂地处,非也。余按上洛有鸿胪围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谓斯川为鸿胪涧。鸿关之名,乃起是矣。门水又东北历邑川,烛水注之。左水出于阳华之阴,东北流迳盛墙亭西,东北流与右水合,右水出阳华之阳,东北流迳盛墙亭东,东北与左水合,即《山海经》所谓纟昔姑之水,出于阳华之阴,东北流注于门水者也。又东北,烛水注之。水有二源,左水南出于衡岭,世谓之石城山。其水东北流,迳石城西,东北合右水,右水出石城山,东北迳石城东,东北入左水。《地理志》曰:烛水出衙岭下谷。《开山图》曰:衙山在函谷山西南。是水乱流,东注于纟昔姑之水,二水悉得通称矣。历涧东北出,谓之开方口。水侧有阜,谓之方伯堆。宋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等,与建威将军柳元景北入,军次方伯堆者也。堆上有城,即方平所筑也。又东北迳邑川城南,即汉封窦门之故邑,川受其名。亦曰窦门城,在函谷关南七里。又东北,田渠川水注之。水出衡山之白石谷,东北流迳故丘亭东,是薛安都军所从城也。其水又迳鹿蹄山西,山石之上,有鹿蹄,天然成著,非人功所刊。历田渠川,谓之田渠水,西北流注于烛水。烛水又北入门水,水之摆布即函谷山也。门水又北迳宏农县故城东,城即故函谷关校尉旧治处也。终军弃繻于此。燕丹、孟尝亦义动鸡鸣于其下,可谓深心有感,志诚难夺矣,昔老子西入关,尹喜望气于此也。故《赵至与嵇茂齐书》曰:李叟入秦,及关而叹。亦言与嵇叔夜书,及关尹望气之所。异说纷纶,并未知所定矣。

水北出于薄山,南流迳河北县故城西,故魏国也。晋献公灭魏,以封毕万。卜偃曰:魏,大名也。万后其昌乎?后乃县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县也。今城南、西二面,并去大河可二十余里,北去首山一十许里,处国土之间,地盘迫隘,故《魏风》著《十亩》之诗也。城内有龙泉,南流出城,又南,断而不流。永乐溪水又南,入于河。余按《中山经》,即渠猪之水也。太史公《封禅书》称华山以西,名山七,薄山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徐广曰:蒲坂县有襄山。《山海经》曰:蒲山之首,曰甘棘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东则渠猪之山,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如准《封禅书》,二水无西南注河之理。今诊蓼水川流所趣,与共水相扶;永乐溪水导源注于河,又与渠猪势合。蒲山统目总称,亦与襄山不殊。故扬雄《河东赋》曰:河灵玃踢,掌华蹈襄。注云:襄山在潼关北十余里。以是推之,知襄山在蒲坂,溪水即渠猪之水也。河水自河北城南,东迳芮城。二城当中,有段干木冢。干木,晋之贤人也。魏文侯过其门,轼其庐,所谓德尊万古,芳越来今矣。汲冢《竹书编年》曰: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匪直大荔故芮也,此亦有焉。《编年》又云:晋武公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走魏。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郏。斯城亦或伯万之故画也。河水右会槃涧水。水出湖县夸父山,北迳汉武帝思子宫、返来望思台东,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迳湖县故城北,昔范叔入关,遇穰侯于此矣。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广圆三百里。武王伐纣,天下既定,王巡岳渎,放马华阳,散牛桃林,即此处也。此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之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湖水又北迳湖县东,而北流入于河。《魏地盘记》曰:宏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遂升于天,故名其地为鼎湖。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连。《晋书隧道记》、《太康记》并言胡县也。汉武帝改作湖。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地理志》曰: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不言黄帝升龙也。《山海经》曰: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楠,多竹箭,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此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故《三秦记》曰:桃林塞在长安东四百里,如有军马颠末,好行则牧华山,歇息林下。罪过则决河漫延,人马不得过矣。河水又东,合柏谷水,水出宏农县南石堤山。山下有《石堤铭祠》云:魏甘露四年,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豫州刺史领宏农太守、南平公之所经建也。其水北流,迳其亭下,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狐偃曰:不如之翟。

与安阳溪水合,水出石崤南,西迳安阳城南,汉昭帝封上官桀为侯国,潘岳所谓我徂安阳也。西合漫涧水,水北有逆旅亭,谓之漫口客舍也。又西迳陕县故城南。

又东过陕县北。

刘桓公为郡,虎相随渡河,光武闻而善之。其水侧城北流,而注于河。河水于此,有浢津之名。说者咸云:汉武微行柏谷,遇辱宝门,又感其妻深识之馈,既返玉阶,厚尝赉焉,赐以河津,令其鬻渡,今窦津是也。故潘岳《西征赋》云:酬匹妇其已泰,胡厥夫之谬官?袁豹之徒,并觉得然。余案河之南畔,夹侧水濆有津,谓之浢津。河北县有浢水、浢泽,其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不从门始,盖事类名同,故作者是之。《竹书·穆天子传》曰:天子自窴軨,乃次于浢水之阳。丁亥,入于南郑。考其沿历所踵,路直斯津,以是推之,知非因门矣。俗或谓之偃乡涧水也。河水又东,左合一水,其水二源疏引,俱导薄山,南流会成一川。其二水以内,世谓之闲原,言虞、芮所争之田,所未详矣。又南注于河。河之右,曹水注之。水出南山,北迳曹阳亭西。陈涉遣周章入秦,少府章邯斩之于此。魏氏觉得好阳。《晋书隧道记》曰:亭在弘农县东十三里。其水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菑水注之,水出常烝之山。西北迳曲沃城南,又屈迳其城西,西北入河。诸注述者,咸言曲沃在北,此非也。魏司徒崔浩觉得曲沃,地名也。余案《春秋·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处此以备秦。时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曲沃之名,遂为积古之传矣。河水又东,得七里涧,涧在陕西七里,故因名焉。其水自南山通河,亦谓之曹阳坈,是以潘岳《西征赋》曰:行于漫渎之口,憩于曹阳之墟。袁豹、崔浩,亦不非其地矣。余按《汉志》,昔献帝东迁,逼以寇难,李傕、郭汜追战于弘农涧,天子遂露次曹阳。

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