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4)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洞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目睹明。名为见外。闭目睹闇。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此中立意。复宗归内。最早所计心在身中。佛即推征分歧在内。以不能见身中物故。由此转计身外潜根。及至穷研。二俱不当。再思理道。在内义长。遂立藏暗窍明。责无不见内过。七窍明露五藏黯然。开窍缘明。合眼对暗。明暗若见。表里俱缘。由是在内决无所惑 二约对眼以推破二。一难破二。一破前计二。一双征
如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挃(陟栗切)犹触也。以手触身。必先知觉。既言有体。不无所止。表里二处必从一缘。故今双诘。难同前破 二破转救二。初救
合目睹暗。名为身中。开目睹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夺破也。设许合眼对暗名见身中。亦应开眼对明而见自面。内属于暗。尚许返见。面属于明。岂无返见。一成则俱成。一破则俱破。故云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二展转纵破四。一在空非内同他破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江山。何不见眼 喻则近远俱见。法例唯见江山。既失近观。何成同喻。法喻不等。潜根理亏。下更纵破令无所据 三纵见不见咸失
为贼所侵 烦恼迷真也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了然。如何不知 腑藏内密。设使不知。筋脉陋劣。宁容难了 三反责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暗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四破见内二。一约见暗以建立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身外之理。法喻正齐。以此观之。合无疑暗。佛说了义可得同乎 二破二。一正破二。一引例立理二。一一多同饱问
阿难。汝亦如是 心在身内。如人在堂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 既言因法故意。应知心本无体。无体言合。理必不然。一法云何合。斯之谓矣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汝或执言。虽见我面。定是我体。即复破云。佛亦见汝。应是汝身。应立量云。如来之身定是汝体。见汝面故。如汝心眼。设或不准佛身是汝。汝之心眼亦非是汝。便同前文。自非汝体也 三根身互阙能知破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设使见眼。即成敌对。云何媒介随即别离。此有自语相违过也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境风外动。妄图内熏。识浪潜生为自心相。空华变幻。起灭无从。不了本如遂成久执。及推地点妄谓身中。反覆穷研理无所据。故佛结指令悟其非 二破在外二。一立二。一正立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职位中间永无诸勉强相 因苗辨地。言直心直。苟或反此。罪非轻小。以下经云。若大妄言。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若诸比丘。心如直弦。统统实在。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绩菩萨无上知觉也。发心曰始。究竟名终。弹指能超。故无勉强 四问其见爱二。一问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存亡 此正陈妄体也。目即眼根。心即认识。根识虚妄如同空华。若执有体能见能乐。岂唯迷于法空。亦起人我见爱。故下文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无始虚习。住地无明。皆由根识更非他物。想相为尘。识情为垢。存亡轮转莫不由斯。故下推征。令知虚妄
佛言。处今安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暗藏根里 知外而不知内。非根而何。此即妄计识心潜五根里 三举喻所成复伸潜理二。一举喻合法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表里中间三处 当今思惟。诚有缘虑。及推所止。三处元非。应知。随境而生。心与境合。境既不一。心亦随多。颇合佛言。必无虚论 二牒计推破二。一正破二。一破无体
统统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室外之烛不及内明。身外之心何能倒映。此计心有离身之过。故下破之
比方国王 真性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如同琉璃 略牒语简能够意知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若汝坚执无体能合。十九界第七尘。体毕竟无。亦应有合。人间学者谁信有之。故云不然 二破有体二。一表里出入不成破二。一正夺破
出兵讨除 用智也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地点。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堂在园中。林居堂外。表里既分。计宗危矣 二定见前后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五破随合二。一引经建立
三破潜根二。一立三。一述前所破泛立一处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又若汝心能见面者。本分身处应无知觉。以在眼根处虚空故。身如有觉。眼必无知。在一不在一。经文巧。略故不言也 四二觉应成两佛破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五藏同居。最为亲眤。万象仳离。诚谓疏遥。若使不了身中。岂合能观外物 二结破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谓非论前后但是见暗便即内者。汝处幽室。无三光时。比室黯然。应是汝内。以同暗故。焦腑即内也。应立量云。汝处幽室。应汝焦腑。以是暗故。同汝见暗 二破不对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牒转计也。此计。由前以暗室暗例面前暗。分歧成内。恐彼计云。我所见暗与暗室暗二体分歧。何也。彼暗室暗是身外暗。名为外见。以是开眼之所原因。我所见暗是身内境。名为内对。以是合眼之所原因。今取合眼所对之暗名为见内。非同所见室中暗尔。如何不得见暗名内。故此牒也。然诸师叙计殊不清楚。盖译人巧略。但牒罢了有智请详。无执麻矣
阿难顿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身中无救。身外必定。不遇尊言莫悟斯旨。故顿首于佛。谢非立是也。以头至地稽留少时。故名顿首 二释成二。一引喻贯穿前非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只知据理直申不觉计宗危矣 三合喻夺破三。一正夺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秖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以眼根色是不成见。故指浮根。圣凡既尔。在己必定。面与身中间眼定处也 二破二。一正破三。一发难定其所见三。一问境表里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变态理乃至问。引庆喜以直答 二依理以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单牒双指巧略故也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前云赴请。此云乞食者。乞食乃是常仪。泛举为喻。又前虽赴请。一定僧尽。余人乞食。故举此也。宿预也 二自他殊体答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释成其相。心若在外。理合如是。文显可见 二约见验其相知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地点 总问所依也 四引例以答二。一引他为例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以潜伏根内如琉璃合 结成法喻不齐过也。二过既彰。潜根理丧 二结破
汝之心灵。统统了然。若汝现前所了然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很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心能灵鉴。表里俱缘。故云统统了然。向外既了万缘。在内合知藏腑。颇犹可也。亦语辞也。汝观众生。可有此者 二纵破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讲堂身也。阿难心也。如来大众五藏也。户牖根也 二示益安其所怀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双叙别立。文显易知 二问今所立答在诸根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各种法生。由法生故。各种心生 引教也。第八本识变生三境。故云心生法生。境地风动能起识浪。故云法生心生。今虽通举。要取后句法生心生觉得据也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以慈摄也。如父嘱子拊背而告。此有三意。一安抚其心令无惊骇。二嘱其谛受令无忘失。三示今许说无有虚妄。故舒其手现慈相也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清楚瞩外无停滞者。潜根内故 但知妄计。不觉随语过生。下文即破 二破二。一正破三。一蹑喻定其俱见
汝今聆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破妄意。欲显真故。略标宗叹德。令其忻慕。岂谓徒然怒斥罔知所归。因而阿难伏而谛受 三引例明其所失三。一引例正问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可知
以是者何。比方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引喻例法。伏受前非也 二蹑喻建立今义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定前后者。欲破阿难在内之心不能如此次第见故 三审见起因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必 汝当今眼根自知身处自发非互阙者。须有贰心。知即心也。凡是故意。皆当作佛。岂汝一身成两佛耶。此之四段。展转破逐。皆由前文内对所偏见面之执妄情骚动执计多端。故尽破之令无所救 二结破
五辨其真妄二。一推妄地点七。一破在内二。一立四。一牒前以语
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江山。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远观物像。近见琉璃。问答极成。故云如是 二据法责其独观
佛告阿难。汝当闭目睹暗之时。此暗境地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征讫 二双破二。一破对二。一对眼不属内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存亡皆以直心 诸佛同道。脱苦得乐。皆由直心者。此有二种。一发言无子虚。如此文所劝净名道场。二向理之心。无别岐路。即如起信三心之直心也故论云。一者直心。正向真如法故。此为二行底子也。今此经意须具二焉。始令发言无妄。终成向理心绝。方为十方同道 三结益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之一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之二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牒也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设汝执言能见面者。汝心及眼应处虚空。以根境相对方成见故。若许处空。显是在外。如何复执心居身内。又若在空即同别人。天然不是汝之心体。此之二过。应立量云。汝之心灵。定不在内。见汝面故。如同别人。破次过者。但改宗云定非汝体。因喻如前 二他见还同己体破
布告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寂静路 下云十方薄伽梵一起涅槃门。直道无异。通珍宝所。故云一门清净果海。众德具足。故曰寂静。真三摩地。因行所履故名为路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各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牒前计也
长水沙门子璇集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示过也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该当直心詶我所问 下文识精元明。便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此体非妄。无有变异。故云真性。研讨穷也。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无子虚故。今推本意。岂得异想发言。欲正修行。当须确切。故今劝也 二引证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故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分歧。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前问一食众饱。今答躯命分歧。反前问也。意显心若离身即同他食。他食既非我饱。心知何干我身。身心相外。自他可例 二据理推破二。一以理定其相外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心见两门。由兹所问。下既认心不迭。指见谬称。故成二障为缠三空罔契。故下征诘。俾识妄源 二答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目睹时。心别离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安在外 具云兜沙罗。此云霜。佛手柔嫩如兜罗绵。三十二相中一相也。眼属成分。心若离者合不别离。若别离者。应不离身。以不离故名为相知。故此责云若相知者云安在外 二结破
如同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别离 琉璃喻根。眼喻于识。眼根色净不能碍心。同琉璃碗不碍于眼。随照一境。心随根知。若此建立。乍观可尔。洎乎推破。同喻不成 二据理建立
身心相外自不相干 定其相外。外犹离也。心既离身。不相干与。如前所答一人食时不令众饱
阿难白佛言。世尊。统统人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下文有十二类。今举大数。凡夫造业分歧感果不同。名为异生。统统人间者。举依显正也。前举凡心在内。后指佛眼在面。欲取例己亦复然也 二指已结答
是兵要当知贼地点 兵人所执器也 三示过以问
若与眼对。暗在面前。云何成内 对眼在前前岂成内 二外室成焦腑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转救也。若如前难。令碰甲等。理恐不然。以心能鉴觉。但名为知。眼有照明。方称曰见。若将心知。为目睹者。必无此理。故云非义 二破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地点。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心目是本。尘劳为末。若迷本之依处。群末难除。染污故名尘。扰恼故名劳。即通指二障也 二发难以况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未曾见有 境不对眼而称见物 二破转计二。一牒计夺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