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老面干
我俄然很想吃厦门的面干,就是老厦门粮店里的那种面干,一块比连环画稍大一些,面黄有碱,干巴巴一块,以是有人又叫它“面巴”,和颀长的“面签”构成对比。
就因为1970年这碗厦门面,而后几十年我一向对虾米、芥菜和葱头油保持着杰出的食欲,却忘淡了那厦门的面干,那带着碱黄也带着麦面原香的厦门面干,明天我俄然回想起厦门面干,并马不断蹄跑了几个超市,各种邃密的面条无所不有,就是没有我思恋中的厦门那种没有包装的带有碱味的老面干,岂有此理啊,岂有此理,我最后在大同路的一家老字号粮店里发明了一款无包装的裸面干,模样已经很靠近思恋中的厦门老面干,不过它比较薄弱,形状也偏大,就算是“盗窟版”的吧,我买了几片回家,回家后才重视到这一天9月5日,45年前的9月5日拉开了厦门知青“玄色玄月”的序幕,我和我的中学同窗们被正式剥夺了厦门的户口,前去闽西武平插队落户。
因为这类面干含碱,以是常常要先在开水里捞一下,然后可炒可汤,放入蒜末和海蜊仔,味道更鲜美。不过最好吃的一碗厦门面干,还是1970年的春季在闽西武平处明大队第七出产队知青点咀嚼的。那天我和一个叫“猪仔”的厦门知青一起到七队的知青点玩,恰好赶上该队知青郭国朝在煮面当点心,“猪仔”就直夸我有“吃福”。郭的父亲在香港,他当时被视若处明知青中的贵族。
老面干哟老面干,煮它一碗祭芳华。
我们在柴灶边谈天,那面的香味就顺着冉冉升动的蒸汽扑鼻而来,令人直咽口水。郭国朝盛了三小碗,谢过后,我端起一碗就迫不及待吞下胃袋,好吃得不得了,那面汤里有一至二尾的虾米,以及剁碎的芥菜叶,最首要的是出锅后我亲眼瞥见郭贵族往面汤里放了几滴久违的“葱头油”。那碗面里佐料,除了芥菜,都是厦门带上来的。吸干或是刮干了碗底最后一丝面汤,我们再次向郭兄伸谢。我当时就是不太明白为甚么在厦门一碗家常面,到了武平会那么地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