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闽南童年》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19、安阿飘

“安阿飘”是闽南边言,很难完美无误地翻译到浅显话中来。它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风行于闽南孩童间的一种小画片,买来时一版一版的,与邮票有几分类似,但是没有齿孔,只要虚线。延虚线剪开,一张张的“安阿飘”就成了小朋友的“掌中宝”了,连上课时都还常常忍不住拿出来偷偷地抚玩!“安阿飘”的图案素净,几笔勾画出的人物固然贫乏立体感,但形象光鲜,常常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是孙悟空,还是诸葛亮,与更早一些风行在上海等地的“卷烟画片”非常类似。“安阿飘”的后背有繁复的单色的笔墨申明,印功较前面的丹青粗糙!流行时几近男童女童的书包里或口袋里都有一小捆用牛皮筋捆扎的“安阿飘”,或赏看、或互换、或赢输,拍击飘扔,不亦乐乎,不亦快哉!

这个梨园戏传统剧目是按照老艺人蔡尤本、许志仁的口述本清算的。1952年秋晋江县大梨园剧团演出。1953年4月又经许书纪、林任生、张昌汉再次清算,由福建省闽南戏尝试剧团演出。1954年11月,插手华东区戏曲观赏会演,获脚本一等奖、优良演出奖和多项单项奖。1955年和1959年两度晋京汇报演出。1956年12月,由文明部公布为天下第一批获奖戏曲剧目。1957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舞台艺术片。最是羞答答的五娘把嫣红的荔枝包在手绢里从楼台上抛向陈三的镜头,不知倾倒了天下多少男女,也几近把我这个小男人击倒在地!

遁着那“安阿飘“的影象飘啊飘,最新鲜的莫过于梨园戏《陈三五娘》了。戏剧的故事说的是闽南泉州的墨客陈三在广东潮州的元宵灯节上,与黄五娘相遇,两人一见倾慕。但五娘父黄九郎却将她许婚于富豪之子林大。五娘虽执意不允,却难违父命,只得暗中饮泣。陈三为了靠近五娘,扮装成磨镜匠来到黄府,磨镜时用心将宝镜突破以迁怒黄九郎,遂以赔镜为由卖身黄府为佣。五娘料得陈三来意,又喜又惧,但两人天涯天涯,可贵相见。五娘朝夕愁想,玉容肥胖,病体缠mian。一年后,陈三在绝望之余欲返乡里,经婢女益春递书传情,两人终得相见互诉衷肠。在林家逼婚日紧之时,五娘决然随陈三在半夜月夜离家私奔,去寻求自在与幸运。

台湾邮政当局发行的《处所戏曲邮票――歌仔戏》首日封寄到手中时,我总感觉此中的“薛丁山与樊梨花”、“薛平贵与王宝钏”好生眼熟,从图案的内容到设想的气势,想来就是儿时熟谙的“安阿飘”了!戏曲也是当年“安阿飘”的重头戏,实在好多时装戏我都是最早从无声而有色的“安阿飘”上面善悉的,甚么《秦香莲》,《三岔口》,甚么《三打祝家庄》,甚么《穆桂英挂帅》……“薛丁山”们也是有的,甚么高甲戏、梨园戏、歌仔戏……土土的唱遍了闽台两岸,邮票带来的亲热感天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上一章 设置 下一章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