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雨竹筏
一起竹筏一起雨,且愈下愈大,雨衣难以抵挡,我垂垂成了落汤鸡,记得第一次搭乘竹筏,是在1989年夏天,当时我兼任单位的工会副主席,参与构造武夷山游历,竹筏到了大王峰溪面,我豪情难捺,竟跳入明镜般的水中,随筏而游,主动“落汤”(当时竹筏为个别运营,旅客可为所欲为)。此次被动“落汤”,实在也乐得其所,体验到了与前几次分歧的经历,大雨中雨细雨细雨瓜代而来,另有两岸云雾时密时浓一起伴随,这但是《西纪行》里也可贵一见的梦幻水雾。
梢公一起谈笑,我倒感觉无趣,多少年来,老是反复一样的荤段子,口味再重也索然有趣,梢公乎,骚公乎?想想武夷山几千梢公另有几千导游都在反复同一套笑话,如许的笑话还叫人笑得出来吗?!真还不如我即兴凑首打油诗:“屁股底下水哗哗/脑袋顶上雨滴答/梢公一起荤段子/满筏旅客哈密瓜”。固然也俗不成耐,但毕竟见机行事,揪住了雨帘,多少洗亮了那竿撑筏的竹篙……
我们小学同窗此次郊游闽北的“朱子文明之旅”,最后一项的安排是乘坐武夷山九曲十八弯的竹筏。或许朱熹当年也搭乘过近似的水上交通竹具,但实在没法把明天的“竹筏游”也归入“朱子文明”范围。有很多同窗是第一次到武夷山,让竹筏来为我们的路程划上句号,也是理所当然。我固然是第四次到武夷山,但与分歧的人游走,自有分歧的情味,以是内心没有半点冲突。
气象台的预报向来不大精确,没想到此次却精准非常,我们一进入竹筏船埠,雨就淅淅沥沥下了起来。说来也巧,我们25人,一人因集会提早拜别,剩下24人刚好构成四筏,男女搭配,一筏6人。大家套上紫色的雨衣以及橙色的救生衣,倒也显得老态全无,个个英姿勃发。
雨中竹筏
当初与观光社签订和谈后,气候预报打算中的竹筏游会遭受雨天,那就顺其天然,一方面不大信赖气象台的瞻望,一方面却也买好了一次性的雨衣,竹筏,竹筏,非游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