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男文青
说到“画廊”二字,仿佛有点名不副实,因为毕竟那地盘比较周正,没有画廊长长一条的感受,因而我想还是称“画亭”为妙,在那柄蓝色的大伞下,我们的别史正心潮起伏,乐呵呵地在为天下的美女刻画眉眼,成为曾厝垵全庵最幸运的男人!
别史君当年在曾厝垵创业的故居——汇文铺现在已经改成“渔村光阴空间”博物馆,曾记否,当年我们曾一起在内里的葡萄藤下啃猪脚喝啤酒……,曾厝垵啊曾厝垵,脑满肠肥的你还记得我们海博一群人当年是如何为青涩的你摇旗号令的吗?
商海凶恶,大浪淘沙,就在这个汗青转型的时候,我们曾厝垵的党构造及时给这位老文青射来暖和的阳光,在寸土寸金的曾厝垵免费为他供应了一块地盘,我测算了一下,如果那块地租给我的湖南老乡卖臭豆腐,月房钱少说也是一万啊!看着我们的别史兄白手套地盘,今后成了小地主,有了一个家,一个暖和的家,一个抱窝生蛋的家,我们博友一个个为之鸡冻得热泪盈眶……
“男文青”有能够比我们“男知青”更加悲壮,你想想,当年插队闽西的厦门知青两万余众,最后留在那边的另有4、五百人,建立了“闽西厦门知青联谊会”相濡以沫;而十多年前在曾厝垵打拼的文青4、五百人,现在站稳脚根的只要珍稀几位,几近都为女性,男郎硕果仅存的只要别史一君。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磨难和磨砺,既是坚毅面对,也是挣扎生长。
从“渔村光阴空间”再往前一百多米,就是我们别史兄目前独居的画廊,明天我们博友浩浩大荡一大波,举头挺胸再解缆,为别史的画廊站台点赞,擂鼓助势,别史不孤单,海博有大师!
别史君才貌双全,能文能武,是闽南研讨侨批文明的大师,但别史写野史,谁知此中泪,一起走来,浑身伤痕累累。他老兄疗伤期间,愣是不甘孤单,为旅客男女画起了肖像,且愈画愈精彩,才华逼人,真是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文笔有画笔,其画工倾倒了大江南北多少行走的美人。有谁晓得恰是他和他的文青们当年那如火如荼的笔触,才扑灭了现在曾厝垵不夜城的灯红酒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