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陈言
“其三,设粥棚水滴,十里一水,二十里一粥,以供迁徙百姓补给。”
董卓又是一阵大笑,笑罢看向张辽:“现在迁都伊始,却已一片乱象,非是老夫坐观黎庶伤死,实在是两百里周遭,二十万户,难以整治,老夫也是无可何如,文远既出此言,却不知可有良策?”
“其四。”张辽寂然道:“严禁兵士劫夺残害百姓,违者杀!”
张辽胸有成竹的道:“雒阳至长安确有六百里以上,但是雒阳百姓只需迁入函谷关以西便可,何必非要迁至长安?而函谷关以西便是弘农郡,最东面的XA县间隔此不过三五十里,渑池又五十里,随之向西有S县弘农、湖县、卢氏、宜阳、陆浑、华阴,全部弘农郡便可安设十数万百姓不止,而后往西北是左冯翊,西南是京兆尹,亦可安设数十万百姓,如此一起向西,人数不竭缩减,承担也会越来越轻。”
张辽道:“此非一时之功,相国,眼下还是当悉心安插迁都之事,免得百姓伤亡太大,变成大祸!”
“部属见过相国。”
“嗯……”董卓这才对劲的点了点头,转怒为笑:“文远倒是一番忠心,不过迁都之事,老夫已有计议,将黎庶结成小队,沿途以步骑摈除,可令其蹈沧海,又岂敢为乱?”
张辽决然道:“迁都乃相国大计,部属怎能禁止,只是想让迁都之事更加顺利。”
董卓抬手道:“快快道来。”
张辽沉声道:“部属本日所过之处,死伤已有千百,如此看来,迁都不过半日,全部雒阳的死伤当有万数,而这不过才短短半日,如果旬月下来,雒阳百万百姓终究到达长安的怕是只要十之一二!唯相国明察。”
董卓点了点头,张辽说的这个也是必须的。
“这……”董卓一下子踌躇起来,他但是晓得他部下的羌胡兵德行,**掳掠是常事,乃至此中另有他的放纵。
董卓盯着张辽看了半晌,张辽神采沉着。
董卓恍然道:“本该如此,只是若非文远所说,老夫实是没有想到此节!”随即董卓忍不住点头:“即便如此,所耗粮草还是庞大。何况要设置粥棚水滴,煮粥做饭,也需人手。”
“不敢言良策。”张辽点了点头,道:“部属确有几个设法。”
“百姓迁徙之初,可令其自带干粮,粥棚不过弥解布施罢了,如此所需天然减少。”张辽嘿嘿一笑:“何况,这些破钞何必非要相国承担,莫忘了另有世家豪族,弘农杨氏雄于弘农郡,枝繁叶茂,地步无数,大小豪强附从无数,相国可令其动员那些豪强,设立粥棚,承担一部分粮食所需,其他雒阳豪商,亦可取用部分,只记了账,待今后国库丰盈,还之便可。”
“准了!”董卓挥手答允,只要不是用本身的,董卓就不会客气。
“不提这些。”董卓摆摆手:“文远,明日再领兵护送西迁不迟,且先谈谈的你设法,这关东群贼该如何应对?”
董卓却俄然拍案哈哈大笑:“好!很好!此良言也!”
张辽又道:“凡世家豪商,皆有奴婢,每户数十上百,沿途设置粥棚煮炊皆可调用。”
董卓哼了声:“文远此言过矣,黎庶手无寸铁,目不识文,何能为根底?”
张辽却不等他说话,便大声道:“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纵不惠民,亦不扰民,辽未曾见有扰民害民者,相国欲复兴大汉,根底有二,一为世家,二为百姓,而当代家自矜,不附相国,相国当依托百姓,要以百姓为用,而非百姓为仇,又岂能疏忽百姓存亡,断了另一条根底?”
见此景象张辽哪还不明白,公然是那些大臣反对董卓迁都无果,便对董卓阳奉阴违,或是出工不着力,现在的董卓也是处于无人可用的窘境。
“哈哈,文远来矣。”董卓表情不错,看到张辽这个爱将,不由畅怀大笑。
张辽辩驳道:“当今局势,世家确切不容小觑,但是相国能够纳世家为己用?”
董卓点了点头,张辽的安排可谓殷勤之极,令他也不由心生赞叹。
张辽道:“一者,不成操之过急,现在天子车驾已然西迁,关东群贼自有险关防备,百姓迁徙不急一时,磨刀不误砍柴工,起首安插恰当,从HN尹、洛阳令部属丞、尉、掾、吏,乃至乡有秩、三老、亭长、啬夫、里魁,全要合作,一里百姓为一队,而后迁徙,其速反而会更快。”
董卓一愣:“何来差池?”
董卓面色一僵,有些恼羞成怒,他也晓得,世家底子看不起他这个凉州出身的豪强。
“好一个司马防!”董卓脸一下子乌青,喝道:“将他的家眷全数捉返来见老夫!”
张辽笑道:“相国如此计算有差。”
“相国,部属受命前来护送西迁,只是一来雒阳,就看到如此乱象。如此迁都,恐出大乱。”张辽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休要再提了。”董卓黑着脸摆摆手:“HN尹朱儁装病在榻,雒阳令郭珍贪奢无度,被司隶抄家处斩,老夫新任雒阳令方才到位,尚未熟谙事件……”
张辽正色道:“关东群贼,各怀私心,各谋其利,职位并列而各不相从,兵力众而心不一,以相国之兵力,依托险关,足以恪守,待其拖延无功,粮草耗尽,天然退去。”
“好!好!文远果是知兵之人,此言深合老夫之意。”董卓抚掌大笑:“那么,依文远之见,老夫有该如何令关东群贼归附,不再反叛?”
“此计妙哉!”董卓不由拊掌大笑,李儒也是眼睛一亮,张辽这个战略实在不错,只是亏了世家,至于今后还账,他和董卓想也没想过。
董卓不觉得然的道:“迁都大计,死些黎庶不敷为奇。”
董卓一愣,随即点头道:“文远过于看重黎庶了,戋戋黎庶,不过用来种田、募兵、纳赋、退役罢了,如同大河砂砾,何必舍本逐末,世家、名流、虎将、强兵才是底子。”
他看董卓目光灼灼的盯着张辽,而张辽也毫不畏缩,氛围有些严峻,忙道:“相国,文远此言倒也有理,庇护了百姓,多些兵源与赋税,也是好的。”
张辽沉声道:“相国摈除百姓入关,只因关中凋敝,本是为了充分关中人丁,如果死伤惨痛,又如何能充分关中?”
话音未落,俄然有人急仓促来报:“禀相国,雒阳令司马防家眷逃脱。”
董卓面色有些丢脸,虎视张辽:“汝莫非也要禁止老夫迁都乎?”
张辽辩驳道:“相国,恕部属直言,昔日恰是朝廷不爱百姓,乃至张角之流有机可趁,黄巾之乱暴起,恰是不爱凉州百姓,大失百姓之望,才有凉州乱起,乃至朝廷风雨飘摇,相国才有机遇入主雒阳,执掌大权,现在相国在位,又岂能不恤百姓,留给别人取事之机?”
董卓被张辽这一番大胆的言辞震惊了,便是一旁的李儒也有些发懵,没想到张辽在威势日重、喜怒无常的董卓面前也敢如此之虎!
董卓一下子瞪起眼睛,几乎跳起来,连连摆手:“二十里一粥,从雒阳至长安,足有六百里,百万人食用,老夫哪来这么多粮草!不可!”
看到董卓如此神情,张辽紧绷的心中也松了口气,忙道:“相国贤明。”
张辽又道:“其二,关中要先行筹办,策动关中世家、士卒与百姓,补葺民居,修建新所,安插帐篷,此事可先行筹办,难以一蹴而就,可待百姓青壮入关后帮手修建,但起码要先为迁徙百姓分置好居处,免得他们入关后不知所归。”
张辽快马一起奔驰,沿途没有涓滴担搁,直奔毕圭苑,见到了刚在毕圭苑安设下来的董卓,李儒还是是跟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