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不在青州
眼下吕布兵临城下,县内一片鼓噪,李乾本家李叔节出自家财帛,杀数头肥牛,提数十石酒,作万枚胡饼,出城犒劳吕布兵马,吕布大喜,不防李叔节之弟李进当夜便带着家兵攻击了吕布的虎帐,令吕布兵马大乱,而后安然退回乘氏县。
黄河之畔,曹操望着北面,面色有了几分颓废,这时一匹马奔来,顿时一个五十多岁的高瘦老头跃下,倒是程昱。
曹操有几用心虚,难堪的道:“只是将家眷拜托给本初,让他们居住到邺城罢了。”
兴平元年六月尾至七月,天下大半州郡大旱连月,而后蝗虫忽起,食尽禾稻,百年一遇的粮荒涉及了兖、冀、豫、司四州,关东一境,粮价暴涨百倍,每谷一斛五万钱。
明显老头有些活力,我好不轻易搏命为你守住了三县,你还没到山穷水尽时,就去投奔我们都看不起的袁绍。
吕布和曹操在濮阳相持了百余日,两边都耗尽了存粮,有力再打下去了,曹操从濮阳撤兵,吕布也好不上那去,濮阳粮尽,吕布与陈宫、张邈从濮阳撤下,饿着肚子一起征粮,却哪能征到,到了济阴郡乘氏县,吕布派人至城下索要粮草,乘氏是李氏族人的积聚地,在兖州中部极有影响力,共有部曲宗族一万三千多口,领头之人李乾倒是亲信曹操。
天子刘协避正殿祭天求雨,派使者清理检查囚徒,又令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民作糜粥,为饥民恩赐糜粥,而饥民经日而死者仍然没有减少,刘协思疑施助有子虚,因而亲身在御座前量取米豆试作糜粥,得知侯汶所做糜粥有剥削,因而派侍中刘艾责问管事人,尚书令以下都到禁中官署省中内阁认错,奏请逮捕侯汶考核核实,刘协下诏杖刑侯汶五十,重新派人放粥。
……
孔融、糜竺和陈登却都看不起袁术,刘备又建议他们去迎张辽,这一次三人踌躇了,陶谦属意刘备,但刘备回绝,他们去迎张辽也说得畴昔,因而糜竺去青州寻张辽。但到了青州糜竺才晓得,张辽此时不在青州。。
曹操叹道:“只是粮草全无,如之何如。”
陶谦身后,糜竺固然心属张辽,但当时孔融也在,他不能违陶谦遗命,便与陈登去小沛迎被先前被陶谦表举为豫州刺史的刘备,刘备晓得徐州四战之地,处所权势庞大,兵马紧紧被曹豹掌控,不肯意做徐州牧,建议糜竺和陈登去迎袁术。
他说出这话,本身也不信赖。两天前袁绍从冀州来使,让曹操遣家眷居住到邺城,实际上这是委宛的说法,真正的意义是让曹操归附他,做他的小弟。
曹操听了程昱的话,沉吟好久,道:“如此,便罢。”
曹操带着兵马回到鄄城后,放眼城中粮草尽无,百姓近半逃去了青州,兵士皆面有菜色,他又去了范县和东阿,情势一样很糟,他此时的环境极其艰巨,兖州大半郡县仍然失控,粮草贫乏,几近绝望。
关中更惨,六月前后经历两次地动,加上水灾蝗灾,粮价更高,十倍于关东,谷子一斛五十万钱,豆麦一斛二十万钱,彼苍生片饿死,长安城人相竞食,白骨委积。
袁术在寿春,扩大兵马,一样缺粮,派人向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石。
而后程昱又建议曹操去盗梁王墓,搜拢军资,从豫州等地购粮,要扛过最艰巨的这一段时候。
程昱眯着眼睛:“吾自有体例。”
吕布大怒之下要攻城抨击,但被陈宫和张邈劝止,李氏在兖州极有影响力,如果攻打李氏,在这类敏感的环境下轻易引发兖州大族仇视,将他们推向曹操一方,吕布无法撤离,进入山阳郡。
程昱长舒了口气:“如此,将军请回城,重整旗鼓,疗摄生息,再战吕布。”
回到东阿后,程昱立时着人四周汇集饿死的百姓尸身,割肉做成人肉干,数日以后,饥肠辘辘的曹操兵马欣喜的吃上了久违的肉食,固然这些干肉有股奇特的味道,但谁又能顾及这些,只是填饱肚子就行。
山阳郡,吕布的兵马也是粮草紧缺,举步维艰,初得兖州时的豪情丧失了大半,因而吕布亲身去青州向张辽求援,求兵求粮草。
程昱来到曹操身侧,拱手一礼,便不客气的问道:“传闻将军要投奔袁绍?”
程昱仿佛没有看到曹操难堪的神情,毫不客气的道:“将军临事而惧乎?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有兼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之韩、彭邪!今兖州虽残,另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曹操此时举步维艰,落空了争霸天下的信心,踟躇一番,便要答允了袁绍,不想程昱却得知了动静,赶了过来。
与此同时,濮阳疆场的曹操和吕布同时堕入粮食危急,兖州本就灾害严峻,春季收成锐减,加上战乱,良田荒凉,情势更加严峻,大量的百姓涌入青州和济北、泰山二郡国,镇守东平的曹洪与济北国毗邻,却不敢禁止,唯恐青州的张辽脱手。
徐州,徐州牧陶谦被曹操两次攻伐徐州打击的一蹶不振,卧榻不起,病笃将死之时,谓别驾东海糜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但到了青州吕布才晓得,张辽不在青州。
陆康以为袁术是背叛,闭门不与之来往,并且整修战备筹办迎敌,袁术大怒,命在寿春获得父亲旧部的孙策攻打庐江,承诺孙策攻陷庐江前任其为庐江太守,孙策遂领兵南下攻打庐江。
……
但不过数日,太仓粮米不敷,天子刘协火急之下,诏令左冯翊供粮,左冯翊因为应对恰当,粮草充盈,左冯翊丞杜畿获得诏令后,飞信报知张辽,获得张辽答应,向朝廷供粮十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