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得偿
张辽得了任命后,当日便清算东西筹办分开,不过在分开前,他去见了师父贾诩,既是道别,也谈及了本身的担忧:“师父,关东群贼现在兵锋不成反对,该如何破之?”
“另有家眷……”贾诩的话可贵的多了些。
他早就盼得花儿都谢了,哪会反对!
不过,董卓轻松的表情没维系两天,就再次沉重起来。
李儒辩驳道:“张文远曾督管雒阳迁徙之事,百万黎庶皆尽安设安妥,何谓不懂政事?”
董卓对劲的大笑,他任命官吏向来也随便,当初征辟蔡邕,三日之间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遍历三台,征辟荀爽,起步平原相,途中光禄勋,任职三天便擢为司空。
张辽眼睛一亮:“如何诽谤?”
讨伐白波贼并不是个轻易的事,李傕郭汜在河东也整整打了近一年,此时的董卓可贵的考虑张辽的志愿。
诽谤最讲究体例,并且要一招凑效,不然适得其反,会引发诸侯警戒。
贾诩沉吟了下,道:“客岁八月十常侍之乱时,天子丧失了传国玉玺,遍寻不得,或可用之。”
董卓闻言一愣,不由再次沉吟起来,平心而论,张辽现在是中郎将,领一个河东太守也不算甚么,但张辽毕竟年青,董卓怕他管理不了一郡。
到了第三日,关中和河东郡的兵马赶来了,关中两万五,河东五千,总兵力约莫三万不足,至于再多的一时也调不出来了。
张辽不消出战,在火线倒是落拓起来,他抓紧练习兵马,又估摸着河东情势也差未几了,便又去寻了李儒一次,说出了本身想去河东郡的设法。
这时,一旁方才沉默的长史刘艾出口辩驳道:“张中郎固然善于作战,却不懂政事,担负河东太守,怕是不当。”
这些兵马的插手,令董卓大是松了口气,便在毕圭苑和张方沟一带与关东诸侯对峙。
贾诩又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道:“为师与牛中郎本是同亲旧识,汝去了河东,将此信交予他,他当不会难堪于汝。牢记,不成与牛中郎抵触,他最得相国信赖。”
众将领都是沉默不语,几番大战下来,这些凉州人的锐气被波折了很多。至于皇甫嵩、盖勋、朱儁等人就更不会出言了。
他如何也看不惯张辽这个出身寒微的并州子与他同列,何况另有董璜曾暗中命他给张辽使绊子。
不想李儒又开口道:“文远去河东,牛中郎亦在河东,未免有些……现在河东太守虚位,何不让文远领河东太守,既可退敌,又能抚民,为相国安宁河东,转输粮草?”
“弟子必然照顾好师弟。”张辽当即大拍胸膛。
……
董卓点了点头,当即点头道:“文优说的不错,老夫用人,不看资格,只重才德,便以张文远领河东太守之职!”
李儒吐出一个名字,顿了顿又道:“张中郎在这里,每一出疆场,便令仇敌如同百鼓雷动,昂扬昂扬!故而儒觉得他实不宜留在这里,反倒是去河东讨伐白波贼更加合适,以张中郎的领兵之能,到了河东,必不令相国绝望。”
贾诩微微一笑,道:“此去河东,便带上汝师弟吧,他有伤在身,在此无益。另有韩浩,他颇通政事,到了河东用得着。”
李儒没有遁藏,抚须道:“禀相国,又一人可派去守河东,必能退贼。”
董卓听了李儒所言,微微点头,沉吟了半晌,看向下首张辽:“文远可愿去河东?”
与之比拟,面前命张辽领河东太守也不算甚么了,毕竟张辽有功劳,还救过董卓,这一点对于董卓才是最首要的。
刘艾一滞,难以辩驳,只能哼道:“他未免过分年青,资格不敷……”
“中郎将张文远。”
董卓眼睛一亮:“文优快快说来,究竟是何人?”
贾诩淡淡的道:“关东十几路兵马,各不相属,袁氏兄弟,亦不相合,诽谤便可。”
李儒沉声道:“相国用人,素重才德,张文远志虑忠纯,才气更不需质疑,两千石中郎将做得,一个太守为何做不得?何况另有牛中郎与其互为帮助。”
董卓看诸将不说话,转头看向刘艾,刘艾目光低垂,董卓又看向李儒。
张辽闻言,心中狂喜,忙抱拳道:“部属必不负相国重托!”
李儒听了张辽的话后,神采一怔,明显认识到了甚么,但他并没有说甚么,一口应允了下来。
不过张辽分开后,李儒却独安闲屋里整整呆坐了一夜。
毕圭苑大营中,董卓面色沉重,哼道:“不想刚从河东调了五千兵马,白波贼便再次反叛!现在这边战事严峻,而河东也不容有失,诸位觉得该当如何?”
期间,董卓派李傕却压服孙坚,却被孙坚一口回绝,总算李傕畴昔与孙坚干系还不错,保了一命返来。
董卓看张辽痛快的模样,不由哈哈大笑,随即便道:“如此,文远便领兵去河东,讨伐白波贼!”
张辽向贾诩道别后,又去见了李儒,投桃报李,李儒保举他为河东太守,他便将贾诩的战略给李儒讲了。贾诩行事低调,本身又要分开,反倒是李儒向董卓出计最好。
“师父真乃神人也!”张辽忍不住大赞,师父贾诩真不愧是老狐狸,善于算计民气,传国玉玺一出,何愁各怀野心的袁氏兄弟不闹掰。
张辽当即抱拳道:“谨遵相国之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一日以后,张辽动员部下七八千兵马入函谷关,又到陝县接了尹氏和师父贾诩的家眷,从颍川大劫而来的一众儒师和徐庶等学子,另有万卷册本,在当初迁徙至此地的百姓夹道相送下,舟船出河,北渡河东郡。(未完待续。)
张辽不由大喜,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他本来还担忧到了河东不免与牛辅产生抵触,不好措置,不想师父竟然与牛辅是旧识,那就少了很多费事了。
眼下的景象不容悲观,如果董卓再丢了函谷关,恐怕本身在河东也不平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