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开着拖拉机去收山货
围在四周的村民一听,感受王朗说的有事理,纷繁回身回家取榛子和松子。
王朗笑着摇了点头,回身走进屋里。他从柜子中取出一个鼓鼓的包,内里装满了大连合,整整两万块钱。王朗从中数出一万零八百块钱,放进本身的挎包中,然后开着拖沓机就去了队部。
“当然想啊!”王建军、王建平、李志刚和张战役异口同声地答复道。
听到村民的疑虑,王朗大声包管道:“我们人就在这里,绝对是现场交钱交货,毫不食言。”
在送走小花后,王朗往关天鹅的笼子里扔了几片白菜叶子后,就开着拖沓机带着王建军、王建平、李志刚、张战役四人去了和平生产队。
王朗前次来,还是跟着王向前来买人参。
“很好,那明天我们就开车去平和出产队持续收买。”王朗对劲地点点头,随后扫了一眼四人,“好了,你们都滚蛋吧!”
“你如何来了?我可没有老山参了。”老张头一见是王朗,笑着说道。
“哎呀,又没油了啊!这可真是个油老虎啊!”王春来一脸心疼地感慨道。
“好,那我现在就开端教你们。”王朗说着,便开端详细先容起拖沓机的各个部件,如刹车、聚散以及挡位杆等。
“松子已经收了三百多斤,榛子五百多斤,我们跑遍了队里的每一家,现在已经把队里的全数收买完了。”王建军一边珍惜地抚摩着本身的自行车,一边详细地汇报着服从。
“朗哥,这事我还真晓得,大师伙都感觉本身的文明程度低,不敢来学。”王建军说道。
“干的2块,新奇的1块。”王朗深思半晌说道。
“也不晓得真的?假的?”
“收,你们出产队多吗?”王朗笑着问道。
这时,王朗才重视到,老张头晒的蘑菇竟然满是松茸。
王朗浅笑着摇了点头,解释道:“我们不是收买站的,我们是龙岗出产队的。不过,我们的收买代价比收买站的更高。”
王国福将钱清算好,然后开端当真地数了起来。
王朗分派完工作,就带着李志刚、张战役进了村庄,随后各自分开,开端挨家挨户地鼓吹。
第二天,一大早。
“一万零八百块钱,国福叔你数数!”王朗笑着说道。
“朗哥,看看,我们已经收了这么多了。”王建军镇静地指着车斗里的装满榛子和松子的蛇皮袋子镇静地说道。
“挺多的,你给多少钱一斤啊?”老张头问道。
老张头一听王朗他们的收买代价,当即说道:“你等着,我这就去拿。”说着就走进了本身的斗室里。
“这两天松子和榛子的收买环境如何了?”王朗站在一旁,扣问收买进度。
“张大爷忙着呢!”王朗一进院子,就瞥见老张头正在院子里晒蘑菇。
“不过,我只要如许的。”王朗说着拿起了松茸说道。
这么冷的天,王朗现在是一点也不想开这玩意了,但是队里又没人会开,是以,他火急但愿能够培养出几个能够替代他开拖沓机的人。
“这个你也收啊?”老张头问道。
“哦!本来你是收买站的人啊!”老迈爷恍然大悟地说道。
“我是来给国福叔送钱的。”王朗说着,将挎包里的钱一股脑儿地倒在了桌子上。
“哟!你小子终究返来了啊!”王春来看到王朗,忍不住笑着打趣道。
正所谓背景吃山,因为和平生产队更靠近长白山。以是这里人,家里的山货、野味也比龙岗出产的要多很多。
“建军、建平,你们俩就留在这儿卖力收货。志刚、战役,跟我进村去,我们挨家挨户再鼓吹一下。”
“你们是干啥的?”当王朗将车稳稳停在村口,一名村民猎奇地上前扣问。
王朗从车上跳下,笑容满面地回应:“大爷,我们是来收买松子和榛子的,您家里有存货吗?”
“等赚了钱再说吧!”王春来讲道。
“是啊,确切有点费油。不过等我们赚了钱,买台新的。”王朗笑着说道。
王朗对劲地点点头,说道:“不错,大师都辛苦了,我先把这些运回队里,你们在这里接着收。”
本来仅需二十多分钟的车程,在王朗的详确讲授下硬是耽误到了三十多分钟。终究,他们到达了和平生产队,一个三面环山、人丁和耕地均远少于龙岗出产队的处所。
“这代价真的比收买站高啊!!”
王朗在村庄挨家挨户地穿越着,每到一户,都热忱地向他们先容本身的来意和收买代价。
王建军、王建平、李志刚、张战役四人手脚敏捷地先帮王朗把酒搬进屋里,然后才转向车斗,开端卸载他们的自行车。
“春来叔,您看能不能再弄些柴油返来?”王朗趁机笑嘻嘻地提出了要求。
老张头听到这个代价后都惊呆了,他没想到这个蘑菇能这么值钱。
四人听得非常当真,就差做条记了。
老张头看着王朗手中的松茸笑着说道:“没题目,这类蘑菇我家另有很多呢!”
当王朗回到村口时,王建军和王建平已经收了很多的榛子和松子,车斗里都快堆满了。
“张大爷,我明天来是来收松子和榛子的,你家有没有啊?”王朗笑着把他们的收买代价又说了一遍。
说完,王朗表示车上的李志刚将一块写有收买代价的木牌挂在了车斗上。
四人闻言,顿时髦奋地骑着自行车,一溜烟地消逝在视野以外。
“学开拖沓机跟文明程度凹凸有甚么干系?我问你们几个,你们想不想学?”王朗问道。
在路上,王朗一边开着拖沓机一边大声问坐在他身边的王建军,“都这么长时候了,我们出产队咋没人来找我学开拖沓机呢?”
“榛子0.2元一斤,松子1元一斤。”人群中识字的人大声念出了木板上的代价。
当老张头扛着一个蛇皮袋从斗室里出来时,王朗笑着指着地上的松茸问道:“大爷,你这‘粘窝子’卖不卖?”
王朗他们的到来,当即就引发了很多人的重视,毕竟这年代能开着拖沓机到处跑的是寥寥无几。
“粘窝子”是长在松树下天然菌菇的统称,因其表皮是近似于黏黏的一层膜,名字由此得来。
很快,王朗就来到了前次买山参的老张头家。